为了给稳增长提供资金弹药,商业银行流动性“注水”渠道再度拓宽。
10月10日傍晚,中国人民银行宣布,在前期山东、广东开展信贷资产质押再贷款试点形成可复制经验的基础上,决定在上海、天津、辽宁、江苏、湖北、四川、陕西、北京、重庆等9省(市)推广试点。
信贷资产质押再贷款,指的是商业银行可将优质的存量信贷资产(已放出去的贷款)抵押给央行,获得新资金。此举相当于增加了市场流动性,功能与下调存款准备金率类似。对商业银行而言,则可起到盘活信贷存量资产的效果。
试点地区人民银行分支机构对辖内地方法人金融机构的部分贷款企业进行央行内部评级,将评级结果符合标准的信贷资产纳入人民银行发放再贷款可接受的合格抵押品范围。具体而言,银行将达标企业的全部信贷资产打包建立质押品资产池,向央行申请预先备案;央行从银行备案的信贷资产池中选择适当的信贷资产,按照一定比例折扣后用于质押,给银行发放再贷款资金,注入流动性。
信贷资产质押再贷款,首次出现在央行今年2月份发布的《2014年第四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报告披露了这种盘活信贷资产的新渠道,并提到2014年已在山东、广东两省开展这类质押的试点。在信贷资产质押再贷款之前,央行以质押方式投放基础货币的质押品主要为国债、央票和政策性金融等。
人民银行表示,信贷资产质押再贷款试点是完善央行抵押品管理框架的重要举措,有利于提高货币政策操作的有效性和灵活性,有助于解决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合格抵押品相对不足的问题,引导其扩大“三农”、小微企业信贷投放,降低社会融资成本,支持实体经济。
“此时推广信贷资产质押再贷款试点,总量上是为对冲地产和传统经济下行压力,结构上是为经济转型。”民生证券固定收益分析师李奇霖表示,“通过设定不同信贷资产折扣率,比如将符合经济转型要求的小微和三农信贷资产设置更高的折价率,折价率越高的信贷资产可获得更多的基础货币,为金融机构向小微三农贷款提供正向激励。”
在李奇霖看来,央行推广信贷资产质押再贷款试点是中国式微刺激再现,“信贷资产质押再贷款旨在发挥政策定向宽松功能,通过不同折价率引导信贷投放小微三农,一边补充基础货币一边鼓励银行加快信用派生,实现稳增长并降低特定领域融资成本。”
不过,该政策难度在于三农、小微类资产风险溢价较高,是否能够有效激励商业银行信用派生行为还需观察,如果过度激励银行投放到风险溢价较高的资产,可能会产生坏账风险。
除了稳增长,信贷资产质押再贷款试点扩围的另一大作用,在于形成新的基础货币补充渠道。
过去,央行主要是以外汇为抵押向商业银行提供基础货币,但在外汇占款趋势性下降的背景之下,需新的基础货币投放渠道,再贷款的缺陷在于不需要信贷抵押品,存在信用风险问题,而信贷资产质押再贷款可以为再贷款提供合格抵押品,补充基础货币可以在某种程度上缓释信用风险。
发表评论
Copyright © 2006-2019 上海市浦东新区周浦镇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