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贯彻落实“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城市治理理念的实践中,浦东新区把“家门口”服务体系作为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的一个重要实现形式。
“家门口”服务体系源于浦东新区的基层治理创新,核心理念是“人本价值”,基本做法是优化服务群众机制、动员群众广泛参与,让群众成为最大受益者和最终评判者。近年来,“家门口”服务体系不仅满足了广大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且提升了多元群体的生活品质。
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最好的资源往群众身边汇聚,这是“家门口”服务体系的一大亮点。基层社区是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也是党联系群众的最前沿阵地。政府由于受科层体制的影响,行政资源与群众的需要难免存在“远、散、虚”的隔离。为让群众享受最优质的服务,“家门口”服务体系力求把最好的行政资源汇聚到群众身边。
一方面,政府部门把各类民生资源和实事项目下沉到村居,让群众得到最便利的服务。浦东新区已将26个区级职能部门的147个服务项目转移到群众的家门口,使条线部门的资源在社区落地,让群众享受近距离的便捷服务。
另一方面,党的组织把党建资源融入街镇社区,通过整合各类资源更好地服务群众。浦东新区在创建“家门口”服务体系的过程中,党组织对区域资源发挥统筹协调作用,以区域化党建的形式实现了单位资源、行业资源和区域资源的互联互补。近年来,浦东新区的街道乡镇就普遍建立了物业管理的“三驾马车”联动机制,在商务楼宇就基本建立了共建共享的“楼事会”制度。实践证明,以党建统筹各类资源,能确保基层群众获得多方面的优质。
周密的布点方便群众办事
周密的布点方便群众办事,这是“家门口”服务体系的显著特色。服务设施的周密布局关系到群众生活的便利。“家门口”服务体系紧紧围绕群众的生活需求,在服务设施的布点上下足了功夫。近三年来,浦东新区的街道社区坚持“生活小事不出村居、教育服务就在身边”的理念,创建了1300多个综合性服务平台,为群众提供党群、政务、生活、法律、健康、文化、社区管理等一揽子服务。在浦东新区区委的领导下,基层社区全面打造“15分钟步行生活圈”,为群众配备养老、医疗、教育、商业等生活设施,营造了宜居、宜学、宜游、宜业的生活环境。浦东新区还采取有力措施整合党群服务中心、家门口服务站、睦邻家园、邻里中心等服务平台,实现了服务站点布局合理和服务内容多样的目标。
暖心的服务赢得群众赞誉
暖心的服务赢得群众赞誉,这是“家门口”服务体系的感人情景。基层服务事项看起来是微不足道的小事,但对群众来说却都是大事。为解决好群众的操心事揪心事麻烦事,“家门口”服务体系积极推崇“店小二”的服务意识,把居民群众的“小事”当成自己的“大事”用心办好。近年来,浦东的街道社区普遍创建了“全岗通”工作机制,社区服务实现了从单一条线向“一岗多能、事项通办”转变。精细化服务是“家门口”服务体系的工作要求。目前,浦东街道社区都为基层群众提供“线上+线下”的同步服务。对上班族或年轻白领,突出做好线上服务;对于不方便使用手机的群体,就设计纸质版的办事指南,做好线下服务。为让群众少跑腿,浦东街道社区普遍推行“视频远程办理”,让居村和街镇事务受理中心直接连线,实现线上“一网通办”;建立了“流动办事厅”制度,安排街镇社区事务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在固定时间轮流到村居“家门口”值班,极大方便了群众。
共治的平台吸引群众参与
共治的平台吸引群众参与,这是“家门口”服务体系的活力源泉。人民群众是城市治理的主体。现代治理的重要标志是群众在基层治理的踊跃参与。为吸引群众积极参与“家门口”服务,浦东新区创建了一系列群众参与治理的平台。目前,浦东新区的群众可以通过“需求清单”得到生活上的精准服务,改变了以往政府单向“派单”,群众“不买账”的尴尬情况;可以通过“事前听证会、事中协调会、事后评议会”的协商机制进行“民主议事、民主决策、民主监督”,实现了“替民做主”向“由民做主”的转变;可以通过“微心愿”的线上互助平台让社区邻里开展互助,创建了从“等靠要”转向“自主解决”的智能机制;可以通过专业团队参与社会治理,为群众提供特殊的高质量的服务。为建设跑步道花园,陆家嘴街道就动员青年景观设计师参与方案设计,让社区群众有了一个满意的健身场所。可以说,群众参与是“家门口”服务的活力源泉。
“家门口”服务体系是“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生动实践,充分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人本价值”理念。总结完善“家门口”服务体系的成效、经验、规律,对进一步推进人民城市的治理,探索一条中国特色的城市治理现代化之路具有重要意义。
发表评论
Copyright © 2006-2019 上海市浦东新区周浦镇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