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上海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系列新闻发布会,邀请市卫生健康委、市商务委、市市场监管局、市疾控中心负责人介绍情况。
上海对所有来自或途经
国内疫情中高风险地区的来沪返沪人员
一律14天集中隔离!
市卫健委主任邬惊雷表示,上海继续做好国内疫情中高风险地区来沪返沪人员健康管理。根据“国务院客户端”微信小程序对全国疫情中高风险地区目录调整的情况,继续对来自或途经国内疫情中高风险地区的来沪返沪人员加强管理。
一、所有来自或途经国内疫情中高风险地区的来沪返沪人员,应在抵沪后的12小时内向所在社区居村委和单位(或所住宾馆)报告。
二、对所有来自或途经国内疫情高风险地区的来沪返沪人员,一律实施14天集中隔离健康观察,实行2次新冠病毒核酸检测。
三、对所有来自或途经国内疫情中风险地区的来沪返沪人员,一律实施14天严格的社区健康管理,实行2次新冠病毒核酸检测。
上海对16个区87家
涉及进口生鲜相关市场等食品采样
新冠病毒核酸检测结果均为阴性
邬惊雷说,今年2月起,本市对农贸市场、餐厅、超市、办公楼宇、火车站、地铁站等公共场所一直坚持开展环境监测。
6月13日,本市又对16个区87家涉及进口生鲜相关市场等的相关环境和重点食品进行采样,共采样1205件,其中外环境、物品表面、水样等共867件,进口食品等338件。目前,新冠病毒核酸检测结果均为阴性。
上海本月底每日最大检测总量将增加到约9万
市卫健委主任邬惊雷表示,市卫生健康委不断提升本市核酸检测能力,截至目前,全市共67家医疗机构(46家医疗机构+21家第三方检验机构)以及17家市区疾控中心,共84家机构具备检测能力,日最大检测量约7万人份,计划6月底前再增加21家(其中18家医疗机构和3家第三方检验实验室),届时日最大检测总量将增加到约9万。
全市各医疗机构在完成实验室硬件改造和仪器设备添置的同时,进一步加强医务人员采样、实验室检测操作人员的技术培训和梯队储备,市疾控部门和市临检中心组织开展统一培训和考核,确保规范采样和检测流程、提高检测质量。
防疫新常态下口罩怎么戴?
市疾控中心提出详细防护原则
上海市疾控中心副主任孙晓冬介绍,针对普通人群和特定人群,建议遵守以下防护原则。
在户外无人员聚集、通风良好、保持1米以上社交安全距离的情况下,无需戴口罩;
乘坐交通工具、托幼机构等学校的教职员工、食品从业人员、公共服务行业从业人员、医疗机构就诊人员等需佩戴口罩。
普通公众以下四种情况无需戴口罩:
(1)居家;
(2)骑车、自驾车时;
(3)去户外、公园、夜间市集,与他人保持1米以上社交安全距离时,建议可随身备用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或医用外科口罩;
(4)去超市、商场、餐厅、展馆/博物馆、体育馆/健身房等室内场所,在无人员聚集、通风良好、保持1米以上社交安全距离的情况下,无需戴口罩;可随身备用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或医用外科口罩。
市民乘坐轨道交通或长途客车,进入医疗机构、福利机构及学校等国家有明确要求的场所,必须佩戴口罩。
提倡个人随身携带口罩,在密闭空间内、人群密集区、需要与他人密切接触时,建议视情况佩戴口罩。
相关从业人员在岗期间,依据执业规范和有关规定,必须佩戴口罩(包括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公共服务行业从业人员、从事疫情防控相关工作人员等)。
以下六种人员要戴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或医用外科口罩:
(1)商店、公共交通工具、餐馆、食堂、旅馆、单位社区进出口、企业前台等公共场所工作人员;
(2)托幼机构教师;
(3)托幼机构、中小学校、大中院校的进出值守人员、清洁人员及食堂工作人员等服务人员;
(4)大中院校内,在封闭、人员密集环境或与他人近距离接触(小于等于1米)的教职员工和学生;
(5)养老院、福利院、监狱和精神卫生机构的外来人员、提供服务的工作人员。
(6)食品加工和销售的从业人员还须戴手套。
四种特定人群(不包括疑似和确诊病例、无症状感染者、居家隔离人员和职业暴露人员)
1、有发热、鼻塞、流涕、咳嗽等症状的人员及相关探视、陪同、陪护人员,赴医疗机构就诊或前往公共场所(场合)时,必须佩戴医用外科口罩或无呼吸阀符合KN95/N95级别或以上级别的防护口罩。
2、严重心肺疾病患者:在医生的指导下戴口罩。
3、年老及体弱者、慢性疾病患者外出时,建议佩戴口罩。
4、3岁以下婴幼儿:不戴口罩。
发表评论
Copyright © 2006-2019 上海市浦东新区周浦镇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