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低位运行和结构调整的深化,中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余额持续上升。中国东方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中国东方)预计,2017年中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不良贷款率仍有“双升”压力,不良贷款见顶时间预计在2019年或以后。
随着7月18日,中国东方连续第十年发布《2017中国金融不良资产市场调查报告》(下称《报告》),该《报告》基于221份来自商业银行和资管公司的有效问卷,在数据挖掘和模型分析的基础上,预测未来中国不良资产市场发展趋势。
不良贷款率被低估
来自银监会的数据显示,2017年一季度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1.58万亿元,较年初增加673亿元;不良贷款率为1.74%,与年初持平。
《报告》分析,考虑到不良贷款增量仍然较大,并且贷款规模快速增长也是稀释不良贷款率的重要因素,短期内不良贷款增长局面仍难以扭转,预计 2017 年不良贷款余额、不良贷款率均会进一步上升。
此外,截至 2017年一季度,商业银行关注类贷款规模为3.4万亿元,按照20%—30%的不良贷款迁徙率计算,未来一段时间,不良贷款新增规模接近7千亿—1万亿元。
在区域分布上,《报告》预计未来不良率将从东高西低,逐步转为东西高、中部低的“凹”形结构。2017年银行不良贷款暴露更为集中的地区是东北地区。
该《报告》还调查了受访者所在地区银行类金融机构实际不良率,结果显示,仅三分之一的受访者认为实际不良率在“3%以下”,38.74%的受访者选择了“3%-5%”,选择“5%-8%”的受访者占21.62%,4.5%的受访者选择“8% 以上”。
至于本轮不良资产迅速增长的主要原因,超六成的受访者认为是企业骗贷行为。
上述判断与 2016 年调查问卷结果差异较大,彼时 83.2% 的受访者认为,经济结构调整是造成不良资产规模快速增加的主要原因,只有1%的受访者认为企业骗贷行为是主要原因。《报告》评价称,从宏观因素到微观视角的转变,反映了受访者对惩治失信行为的关切和期待。
房地产开发贷受青睐
调查显示,与银行平均信贷风险相比,房地产开发贷款风险偏高。受访者对这轮房地产开发贷款风险的担忧,源于两个方面:一是房地产开发贷款放开时过松,银行为了响应去库存政策而降低放贷标准、加大了放贷规模;
二是房地产开发贷款收缩时过紧,基于去库存政策刺激下房价飙涨的现实、以及对房地产泡沫的恐惧,本轮房地产政策切换节奏之快、调控力度之大、频率之高历史罕见。市场对房地产后市分歧和担忧前所未有。与之相应,银行对已发放的房地产贷款风险担忧加大,对后续的房地产开发放款明显谨慎。
《报告》还提到,当大中城市房价下跌20%-30%时,银行贷款损失将超出其承受能力。
有趣的是,尽管目前房地产市场正处于严格的调控中,市场未来走势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但资产管理公司仍然更偏好收购房地产开发贷款,接近6成的受访者将房地产开发贷列为“最受亲睐的收购类别”。
究其原因,房地产开发贷款通常具备较充足的抵押率,整体收益风险比较可控,同时对于一些具有区位优势的项目,未来还存在一定增值运作的空间。
债转股“效果不大”
对于这两年各方关注的债转股业务,不良资产参与者们热情显然没那么高涨,近六成参与者选择“观望”。
针对“新一轮债转股对化解银行不良压力的作用”问题,52.25% 的受访者选择“效果不大”,选择“比较有效”的受访者占39.64%,选择“非常有效”或“没效果”的受访者均占4.5%。
其中,近半数的受访者认为,退出机制不健全是新一轮债转股最大的制约因素。此外,目标企业难选择、持有期长、资金来源不足等都是当前债转股面临的问题。
截至目前,已成功落地的债转股项目有10个,涉及金额734.5亿元,仅为签约规模的11%,项目主要集中在煤炭和钢铁行业,实施主体有6家是建行,金额为464.5亿元,占目前债转股落地金额的63%。
《报告》指出,出于资金安全性考虑,本轮债转股项目采取的基本都是“明股实债”模式,这是该轮债转股备受争议的焦点之一。因为债转股目的之一是降杠杆,但明股实债这种模式却恰恰相反是加杠杆,这样做并未真正解决企业杠杆率高、债务风险大的问题。
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局长徐忠在发布会上评价称,监管层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支持债转股,但《报告》却显示债转股对化解银行不良压力作用不大,这本身就很值得研究,他还提示媒体应该关注此类话题。
发表评论
Copyright © 2006-2019 上海市浦东新区周浦镇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