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微信朋友圈晒自己的跑步记录,在APP里比拼“全天步行数”,在过去的一两年里,运动消费成大众时尚,健身“经济”让各路商家喜笑颜开。
锻炼成为大众时尚
奚先生是一名运动爱好者,除了每天要抽空跑个10公里,还常去外地参加马拉松比赛,每年购买装备、去外地参赛的花费超过万元。他认为这样的花费值,因为运动不仅能够强健体魄,而且代表着对生活品质的追求。
源于西方的健身运动,在中国渐成为一种新时尚,并引发潜力无限的商机。公开资料显示,全国仅常年参与长跑活动的人数超过1000万。某旅游电子商务网站发布的《2016体育旅游消费报告》显示,随着人们强身健体意识的增强以及对体育赛事热情的高涨,体育旅游的市场逐年扩大,用户以80后、90后居多,上海、广州、北京等城市体育旅游热情最高。而京东发布的《2016中国体育消费生态报告》也显示,消费者在购买体育用品时,越来越倾向细分的专业运动,基础性体育用品消费比重呈现出明显下降态势,而骑行运动、游泳、垂钓等专业性较高的运动,在京东用户的消费中所占比重一路上行。
家住徐汇区的李先生两三年前就开始了夜跑,还在社区里组建了一个跑步群,前段时间过春节,他也不忘组织跑团活动,召唤“小伙伴们”参加跑步活动。类似李先生的市民还不少,笔者的微信“朋友圈”里充斥着跑步轨迹,动辄10公里的步数,令人惊叹,不少人甚至像参加汽车摇号一样,期待着报名马拉松比赛。奚先生在公司是一位受人尊敬的领导,但让人想不到的是文质彬彬的他,只要一天不跑步就感觉不舒服,征服国内一个个马拉松赛事是他最大的乐趣。中国田径协会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马拉松共注册赛事328场,参赛人次279.6万。到2020年,全国马拉松及各类路跑赛事预计超过800场,参赛人数超过1000万人次。
40多岁的吴女士身材娇小,但现在她迷上了健身,喜欢在微信“朋友圈”分享自己身穿运动装、手举杠铃、在健身房里大汗淋漓的照片。而两年前,她“分享”的几乎全是高热量的美食。如今,她每周花2到3个小时,在健身房进行各种锻炼,甚至会进行拳击训练。两年时间,她练出了肌肉,并且“重拾了少女般的活力和自信”。
运动装备销量猛增
锻炼热潮让运动装备销售猛增,热衷跑步的伍先生说:“这两年,经过更新换代,在衣服、鞋子、手表等跑步装备上已花了两三万元。”
《2016中国体育消费生态报告》也显示,京东用户体育消费金额比2013年时增长4.6倍,其中运动手环、跑鞋、运动手表等体育装备的销售额增长尤为迅猛,与游泳、垂钓等相关的销售额也一路上行。京东大数据平台显示,包括运动鞋包、运动服饰、体育用品、骑行运动、健身训练等品类,26-35岁人群消费者占比均在51%以上。业内认为,“80后”是体育消费黄金一代,他们敢于尝试新事物,同时对品质有一定要求,更容易将运动习惯转化为实物消费,这背后也反映出消费升级的现状。
除了国内体育企业,外资企业也在中国分享了这一红利,还在不断加码追逐。日前,法国体育用品零售商迪卡侬发布财报:2016年全球营收超100亿欧元,同比增长12%。在中国的商场数量新增48家达到214家,位于集团第二位,中国区员工数量逾1.5万人,5年之后可能会达到3万人左右。
在一家运动品牌专卖店里,张女士正在挑选专业的跑步裤,虽然价格不菲,但张女士仍然觉得值得,她表示自己身边越来越多的朋友加入了健身行列,随着年龄渐长,她也越来越注意身体健康,而跑步是最简单的锻炼方式。虽然不知道跑步裤有什么特殊效果,但张女士觉得穿上专业装备会比较有仪式感,能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她坚持锻炼。
面对健身引发的消费热潮,有关专家表示这只是开始,分析认为健身需求的增强与经济发展息息相关,当人均GDP达到5000美元时,民众会对体育健身有所需求;当人均GDP达到8000美元时,体育健身将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年)》指出,到2020年,中国体育消费总规模将达到1.5万亿元,全民健身将成为促进体育产业发展、拉动内需和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动力源。
发表评论
Copyright © 2006-2019 上海市浦东新区周浦镇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