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二线演员片酬上涨250%,明星片酬在制作成本中占比升至75%;收视数据污染暗流涌动,收视与口碑不匹配,电视剧行业缺乏更科学、更全面的评判体系;IP(知识产权)“药效失灵”,过度浮躁和急功近利造成创新流失,IP 转化专业度不足;快餐制作透支电视剧行业信用,从业者急需工匠精神……在昨天举行的2017上海电视剧制播年会上,SMG影视剧中心主任王磊卿以《请回答2017》为题,直指中国电视剧行业存在的“四大障碍”。
高片酬扼住国产剧喉咙
演员片酬问题一直被业界诟病。数据显示,2016年几乎所有一线和二线演员片酬均增长250%。在一些高流量偶像IP剧投入方面,演员方面的投入甚至占到整个制作成本的75%。
演员片酬占比过高,扼住了国产剧喉咙。以SMG影视剧中心在2016年所采购的2017年电视剧为例,出现很多超天价采购。在业内人士看来,电视台价格超600万元,网络价格超1000万元,就是采购价天花板,而最新信息显示又有一部网络剧采购价格达1200万元。
收视数据污染暗流涌动
第二个障碍来自收视数据污染。2016年各种数据光怪陆离的现象暗流涌动,一些剧的收视率与口碑不匹配,一些剧的播放量超出常识,这些情况引发业内猜疑。
2017年,SMG影视剧中心将推出东方卫视综合评价体系。“我们希望让品质制胜始终延续在东方卫视选片一切过程中,为品质买单是我们永远不变的追求。”王磊卿透露,“除收视率因素外,将会围绕一部电视剧的思想性、专业性、创新性、融合力四方面进行综合评价。评分最高的剧目,将与每年的品质盛典挂钩,进行表彰和奖励。”
IP口碑不佳渐成泡沫
数据显示,从去年暑假开始,一些IP大项目在卫视平台上播出的收视口碑并不理想。从2017年第一季度网络播放IP剧的情况来看,也不尽如人意。
为何IP剧会药效失灵?大数据的IP主要来源于网络小说,高度商业化的网络小说写作,本身有类型化和模式化的先天不足,雷同、抄袭更屡禁不绝。市场制作方在选择类型方面又高度集中,基本上集中在仙侠玄幻、女强类、宫斗类三大品种中,难免会“交通堵塞”,频频撞车。
IP剧的症结在于高度雷同、低转化率、创新缺失。随着IP的过度开发,IP改编剧带来的新鲜度会进入半衰期,更多的IP泡沫将被市场挤破。
快餐化制作在透支信用
观众审美眼光和审美标准在提高,可电视剧的制作水平还停留在快餐水平上。很多剧组拿着八集、十集剧本就仓促开拍的情况屡见不鲜;一个大导演挂着名,结果找徒子徒孙在当执行导演的情况也不少见;一个大牌主演一周内能同时开拍三部大戏,周日还能休息一天的情况也很常见。快餐式的后期制作理念和方式正在不断消耗观众对中国电视剧的信用和口碑。
上海电视剧制播年会呼吁,建立一个符合中国国情的电视剧制作全流程ISO9000技术标准。海外优质电视机构中,仅一个场记的工作手册就长达200页纸,而中国电视剧剧组里的场记,他工作职责可能是一张纸,甚至只是一个师傅带徒弟的一个作坊式的口口相传。希望在追求品质制胜的同时,一定要专业制胜,把工匠精神放在首位。
发表评论
Copyright © 2006-2019 上海市浦东新区周浦镇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