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110宣传日。昨天上午,记者从上海市公安局获悉,2016年“110”报警服务呼入量日均3.8万次,2016年全年,“110报”警服务台共接到市民群众报警1397万余起,其中处警486万余起,占报警总量的34.8%。也就是说,有效报警占比不足四成,超过六成的电话是无效报警或者非警务类报警。
“不少市民遇到非紧急情况的服务类纠纷事件也拨打110,占用了不少警务资源。”上海警方明确提醒,有危、难、急、险的情况,找110;有服务需求,找专业职能部门。
“奇葩”报警占用警务资源
近年来,随着城市高速发展和人口不断增加,110的日呼入量逐年攀升,从1993年110报警服务台成立时的821次增至目前的3.8万次,在夏季呼入高峰日呼入量超过了4万次。
“每天的处警警情中,有部分是报警人为了让民警快速到场,刻意夸大其词,描述的情况与事实并不相符。比如把一些简单的民间纠纷说成打架斗殴、普通的债务纠纷说成诈骗等等。”警方介绍称。
此外,一些“奇葩”报警也浪费了警务资源。比如去年10月中旬,普陀公安分局指挥中心接到宜川五村一市民的报警电话,称其掌握荷兰肉身佛像被盗的线索,振振有词。民警上门核实后发现,该市民语言混乱、神志不清。类似的情况时有发生,一来一回牵扯了多名警力,浪费了宝贵的警务资源。
在不处警的报警电话中,还有38%属于恶意骚扰、谎报和无通话的警情。此类报警如果影响了110报警服务台和110接处警工作正常秩序的,将依法对当事人进行处理,如果造成一定法律后果的,还将追究其相应的法律责任。
开通多项便民创新服务
为了提升110报警电话的服务水平,上海公安局陆续推出了多项便民、创新措施。
为方便听力语言残障人士的报警和求助,上海警方开通了12110短信报警平台,主要受理本市聋哑人群体的报警、求助以及不便于使用电话报警的特殊情况。
在高架、高速、轨道站点、机场、公园绿地等无具体路名门牌号码的区域,为了报警人能快速、准确地描述事发地址,警方利用高架上电线杆编号、公路里程桩号等现有的数据资源,开展建设了约3万个报警定位标识,为群众迅速报警提供了便捷。
上海作为国际大都市,越来越多的外籍人士来沪生活、工作。于是,上海110报警电话推出了英、日、法、德、俄、朝鲜、阿拉伯、西班牙、意大利等9个语种的外语报警服务,60名擅长外语的公安青年民警组成志愿者队伍,24小时全天候在线待命,服务在沪外籍人士,得到了高度评价。
与此同时,为了了解市民群众对110工作和民警处置的满意度,警方还将原先的书信回访改为短信回访。去年,上海警方共发出回访短信近430万条,收到有效回复134万余条,群众满意率达到90.3%。警方还对每个回复“不满意”的报警人进行进一步电话或上门答复。
[警方呼吁]
请合理使用报警资源
昨天,上海警方强调,110受理的范围主要是:刑事、治安案(事)件,交通、火灾事故,危及人身、财产安全或社会治安秩序的群体性事件,自然灾害、治安灾害事故,以及紧急危难求助等情况。
一些非警务类的咨询、求助等,超出了警察的职责范围。比如:因商品质量问题引发的买卖纠纷,应向消费者保护委员会投诉;出租车司机绕路的司乘纠纷,应向出租车公司反映:劳资纠纷的职能部门是劳动仲裁委员会;欠债不还的债务纠纷,也应通过司法途径解决。
另外,同一类警情还分不同情况,比如“上门开锁”,假如报警人在门外,随身没带钥匙,但炉子上正在烧东西,这时情况比较危急,属于紧急类警情,那我们民警和消防人员会立即到场,到场后采取的是破门的措施,而不是开锁的服务;但如果只是下班回到家发现忘带钥匙了,就属于非紧急类了,公安是没有开锁职责的,民警也不具备开锁的技能。
上海警方恳请广大市民群众合理使用报警资源,正确拨打110,为身处危、难、急、险的市民群众留出报警求助通道。
发表评论
Copyright © 2006-2019 上海市浦东新区周浦镇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