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于网络
连日来北方地区拉响了重污染天气红色预警,申城也遭遇大雾锁城。雾霾侵袭,当你抱怨PM2.5、能见度低,戴好口罩、做好防御出门时,可想过交警、环卫工等仍在平凡岗位上坚持露天工作,为保障城市的正常运行默默付出?他们是一群可敬的人,也是可爱的人。让我们跟随记者的镜头,去记录下那点滴的闪光时刻……
现场
交警:保证每个手势标准到位
昨天(12月22日)7点,长寿路武宁路口,普陀交警一大队民警顾圣准时出现在执勤岗位。和平时装备有所不同的是,由于雾霾来袭,他的脸上多了一只口罩。
抬手、转身、挪步、喊话……顾圣开始了一天的执勤,这样的工作要一直持续到下午14点。
因为附近轨交14号线站点施工,原先十分繁忙的武宁路长寿路车流变得更密集,道路引导难度随之加大。南北向路灯变绿,顾圣手一挥,车辆开始直行;随后,他手势一打,左转车辆进入待转区。“雾霾天司机视野不好,交通标志标线作用明显弱化,所以越是雾霾天,越要保证每一个手势标准到位,以便司机能清楚辨识。”
眼前的顾圣早已忘记口罩戴在脸庞上的闷热与不适,只是全身心投入到一线指挥中的专注。24岁的他是第一年以交警的身份站在申城街头。他说,平日也会留意天气预报,如果气候特别恶劣,会佩戴口罩,但往往戴了不一会儿就摘下。“要执法,和市民交流说话,戴着口罩不礼貌。”对此,这名年轻民警并没有什么抱怨:“工作嘛,干活的时候早就忘记了辛苦。”
据了解,申城每天都有数千名和顾圣一样的公安交警站立在街头,为了责任,为了使命,他们毅然坚守一线,执勤执法、疏导指挥、路面管控、巡逻出警,为申城的有序交通默默奉献着自己的一份力量。
建筑工人:争分夺秒不误工期
李世俊是中建三局华东公司项目安全部的安全员,目前负责长宁区某SOHO建筑项目,所在工地上有200多名工人施工。
李世俊说,只有当空气污染指数达到150毫克中度污染以上,项目才会全面停工。今年冬天,这样的情况只出现了两次。
对于工地扬尘较多的情况,会洒水降尘,同时给工人配发口罩。他表示,手头上的工程到2018年10月份就要完工,工期紧、任务重,工人们争分夺秒、尽量不耽误。“从没听见过周围工人抱怨,但我还是会督促大家戴好口罩防霾。”
对于沪东中华造船厂的职工来说,雾霾天气不值一提。一位焊工技师说,在船的内场作业必须戴活性炭口罩,袋里一次要装二十几个口罩,才能应对一天的工作。
环卫工:让车站“脸面”干干净净
昨天中午12点半,静安环卫作业二分公司的张绪准时出现在上海火车站南广场,拿着扫帚和簸箕在人流中穿梭,不停捡拾着路上的垃圾。雾霾在他的眼里就是“小菜一碟”,从业20年来,他遭遇到的极端天气多得是,但只要穿上工作服,保证南广场地面洁净就是使命。静安环卫作业二分公司上海火车站班组负责着上海火车站区域的保洁工作,班组60多人分成两班,365天维护着上海火车站的“脸面”。班组长陈伟告诉记者,随着元旦节日和春运的日益临近,广场上的旅客明显比平时增加了不少,而厕所和地面的保洁工作强度随之增加。“每个员工只要在岗,必须在广场上不停地来回巡逻,否则就会有各式垃圾在地面上出现。”他说,工作虽然很辛苦,但是当看到始终保持“神清气爽”的广场容貌时,内心还是会有点小骄傲。
对于天目西班组的负责人顾金华来说,最近周边道路保洁遭遇到一些小麻烦。除了长途总站的旅客增加带来的垃圾量增多外,最近又逢落叶季,加上申城时阴时雨,夹带着泥水的落叶很难依靠机械清扫干净。大家只能使用硬扫帚等工具,甚至动手清除。
保障
“菜篮子”供应链、120急救车仍有序运转
“菜篮子”———冬至凌晨时分,位于浦东的上海农产品中心批发市场内,恰是申城24小时“菜篮子”供应链中最忙碌的时间。
“从零点到5点,是‘菜篮子’交易的最高峰,也是这座城市蔬菜、肉、蛋、水果、粮油、干货供应最繁忙的环节,一年365天从不间断,年总供应量突破160万吨。”张尊炳在这里工作多年,他告诉记者,不论任何时候,为保障供应,上农批200余名职工都是“三班倒”模式坚守在第一线,从现场管理、供应车辆的疏导、安保、追溯系统的信息化管理,平均每天倒班节点都至少确保有100名职工,才能做到稳中有序。
“单日供应客菜600吨、郊菜100吨,平均每天蔬菜供应达700吨。仅仅是蔬菜供应的环节,24小时至少配备24名职工。其中凌晨交易高峰期至少需要12名一线职工。”上农批蔬菜部经理顾志平告诉记者,“不会因雾霾而中断供应,哪怕是春节都得加班加点。”
城市“菜篮子”供应不止是批发市场,从市郊田头到市区配送,都是24小时不间断。
陈兵是崇明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采购部的一员,他的工作时间是每天早晨7点到晚上6点,实际上远超过12小时。“企业与崇明40个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蔬菜收购合作,每天巡查至少10个点。我要尽早到达蔬菜基地,现场监督、指导采摘。”作为供应的第一环,蔬菜从田头采收再经过分拣后,实际损耗率高达30%,这需要严格把关,从而让市民吃到最优质的崇明郊菜。
从崇明到市区,蔬菜配送车需要穿越长江隧桥。“雾霾给长距离的驾驶带来困难,但为了完成24小时可衔接的配送闭环,每班配送时至多只能有1—2小时的延误。”上海宝瀛农副产品配送有限公司总经理施佳告诉记者,每天会一再提醒一线配送职工“慢一点、稳一点”。“120”急救车———昨日午后1点,天空隐隐笼罩着一层灰纱,上海AQI实时预报指数上升到了140。然而,这一切好像和他没有关系。戎进,这位“80后”120急救医生已接手第五车抢救病人,让他犯愁的是———安放病人的急诊床。他疾步穿梭在市六人民医院的急诊室间,焦灼地四处张望。
“有了床,这趟急救就算完成任务了,我还得赶往下一个点。”戎进当天的工作时间是早上8点到晚上8点,一路马不停蹄,救护车绕着徐汇跑了一圈又一圈,几次经过位于华泾的单位,但是他没时间回办公室喝口茶喘口气。“午饭几乎不在办公室吃。”他说,车开到哪里,哪里就是食堂。
说到雾霾,他笑了,“其实习惯了真的没啥。”单位常年给他们发口罩,不过,通常戎进只戴薄口罩,“很多老年人住在没有电梯的老公房里,扛着担架上下本身已经很累,戴着厚口罩太闷了,气都喘不过来。”“病人心跳呼吸快要没了的时候,我恨不得脱掉衣服轻装上阵,还会管空气好不好?”
心声
隧道牵引工:随时启动雾霾预案
延安东路隧道是目前上海最繁忙的越江隧道。作为排堵保畅的主力军,隧道运营管理方“浦江桥隧”时刻紧盯空气质量预报。“比方说一旦达到重度污染,隧道就启动应急预案,清扫作业时要边喷水边清扫,防止引发更严重的空气污染;隧道利用广播、情报板提醒安全行驶。”延安东路隧道运营中心负责人王劲松说。
“平时隧道里汽车尾气里的有毒有害物质远比雾霾厉害。我们要求员工作业时做好防护,同时要求他们加速,3分钟内解决问题。”牵引巡检班领班周军说。
员工户外巡视昨天因为雾霾便改成了室内值班。“午饭多了些清肺的小菜,例如木耳、藕片。”王劲松说。
高架“清道夫”:丈量78公里交通大动脉
很多人都知道上海简称“申”,但很少人知道上海中心城区的交通大动脉也是“申”字形,78公里的“申”字形高架快速路的维修、保洁,靠的是一群养护工的艰辛劳作。
隧道股份市政养护高架公司虹桥枢纽段负责人刘朝勇说,高架路清洁保养工作的苦与累,只有从业人员自己知道。比如,仍有不少工作必须靠手指抠垃圾,不管多脏、多难、多疼。“冬天养护,后半夜人冷得会不由自主地发抖。”
快递小哥:加快速度派送囤货
昨天下午1时,快递员杨阳吃过午饭,整理起下午的货件,“你看现在不像早上‘雾蒙蒙’了,我要加快速度把这两天的囤货给送了!”“双十二”刚结束,由于北方雾霾的原因导致许多原本早该派送的物件这两天才到网点,差点就爆了仓。“不过,空气再差,我们也得把这些物件完整地送到客户的手中。”
加油站职工:雾霾再大服务不打折
中国石化上海石油分公司第三加油站的赵站长告诉记者,为了对抗雾霾天气,企业发放了口罩,但为了唱票清晰方便,他们只是休息或上下班路途上使用口罩。为了职工的健康,企业“职工小家”配备了各类器械,职工们下班后可以锻炼。
停车协管员:霾重风大坚守岗位
协管员曹月芳今年五十出头,这份工作是她退休后找的,主要负责林泉路、泉口路两条道路的停车管理。早上7点至晚上17点是她的值班时间,她像“永动机”般作着枯燥的“折返跑”。“还好有辆电瓶车,不然真是走不下来!”
公司配备有口罩、帽子等。“但戴着口罩说话不清楚,只能摘下来。”霾重风大,一个多小时,曹月芳的脸颊早已泛红。
气象工作者:简单预报背后是追求精准
“上海中心气象台发布霾黄色预警信号:预计今天夜间到明天中午全市将出现中度霾,能见度1-3公里,请注意防范……”这是昨日16时57分,气象部门发布的一条霾预警信息。
很多市民或许不知,这些看似简单的预报背后却是气象部门一线职工努力的付出,追求精准、再精准些,让市民和城市决策者获得更有效的信息。
“准备一下,马上会商。”下午15时,毛卓成叮嘱同事道。”作为长三角环境气象预报预警中心的“领班”,这已经是毛卓成昨天第三次参与雾霾预报会商了,在17时至夜里,等待他的还会有第四、第五或者第六次会商。
每一次会商,就是对未来天气的预判。如同医生为病人诊断一般,气象工作者也需要通过各种数据的分析,与本市、长三角乃至全国的气象、环保部门一起“联合会诊”,从而给出最佳和最准确的判断。
今冬最重雾霾来袭,北方多省市拉响红色预警。如今,伴随着气流南下,这股雾霾昨日起开始影响申城。然而,怎么影响、范围多大、何时能缓解……这一系列问号,都需要毛卓成和他的同事们来给出答案。
“24小时值班,昼夜不停地分析数据,与各相关部门进行研讨。”毛卓成略带疲惫地告诉记者,给出的分析报告或许只有薄薄一页,但背后付出的心血,只有气象人自己知道。
“可别小看了这份报告,每一个字都极为慎重。”毛卓成告诉记者,气象部门的预判往往会对城市运行造成一定的推动之力,“如果我们认为有重度污染的可能,相关部门或许就会启动应急预案,部分行业甚至会停工停产。”
好在,根据最新判断,这轮霾对申城的影响将从今夜起逐渐结束。但毛卓成依然不敢松一口气,因为下一次霾及污染过程将在26日前后赶来。
“其他搞气象工作的同志都喜欢晴天,我们却恰恰相反。”毛卓成笑着说,“我们更喜欢下雨,因为只要有雨,雾霾出现的可能性就会小不少。”
发表评论
Copyright © 2006-2019 上海市浦东新区周浦镇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