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眼前利益和长远发展之间,周浦镇选择了后者。事实上,为迪士尼配套服务进行的产业结构调整,促使了企业的转型升级,更改善了当地环境。
来自江苏的彭安如,最近关掉了在周浦开办十几年的塑料加工厂,转投了餐饮行业。在年过半百之时转型,他借的是周浦镇产业结构调整的时机。
今年年初,周浦镇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土地减量化工作,将两者整合形成综合推进机制。近一年过去,地处迪士尼西大门的申江路以东片区有了大变化——不少“三高一低”的企业搬离了,一大片土地腾了出来。
一间间小厂房拆除了,一处处曾经脏乱的地方变得整洁……当地的村民有了更好的居住环境,与此同时,这个未来功能被定位为迪士尼项目配套服务区域的地方,也储备了更强劲的发展潜力。
10平方公里大调整
迪士尼西大门外的配套服务区域,近一年完成了涉及150多家企业的产业结构调整,为今后发展储备了更多空间和潜力。
10多年前,当彭安如将自己的工厂办在周浦镇界浜村时,他未曾想到,全球闻名的迪士尼,有一天会出现在不远的地方。
随着迪士尼的开园,周浦镇申江路以东片区,因为地处迪士尼的西大门,未来的功能被定位为迪士尼项目配套服务区域。
然而,在这片地区,包括彭安如的工厂在内,生存着大大小小不少企业。这些企业,也支持着附近村庄的经济。
是要保住村民的收入来源?还是给未来迪士尼片区发展储备后劲?又或者,是否有两全的解决方案?
周浦镇党委、政府研究决定,对这个片区进行整体产业结构调整。经浦东新区政府同意,周浦镇就申江路以东区域(迪士尼项目配套服务区域)向上海市经信委申报了上海市产业结构调整重点区域专项补助,并获批准。
经前期调查摸底,此次产业结构调整区域范围为申江路以东,面积约10平方公里,主要包括界浜村、棋杆村、北庄村和瓦南村,以及上海昌呈牧业有限公司(原瓦屑牧场),调整企业共涉及153家,主要属于机械加工、金属制品、印刷、橡胶与塑料制品等上海市重点淘汰调整行业。
“周浦的产业发展已经到了转型的阶段。”周浦镇党委书记张长起说,“这样的变革,符合社会发展的方向,也符合子孙后代的需要。”
在之前的产业结构调整工作中,为防止二次生产等情况发生,周浦镇决定,对已完成产业结构调整,且符合减量化要求的地块,立项后进行减量化,对于不符合减量化要求的地块,参照减量化的标准进行清拆。
当时,为整合资源力量,加强协同合作,周浦镇将产业结构调整领导小组和减量化领导小组合二为一,成立了“周浦镇产业结构调整及集建区外建设用地减量化工作综合推进领导小组”,由镇领导主持工作。
申江路以东(迪士尼配套)片区的产业结构调整和减量化工作开始后,也成立了专项工作小组。今年2月21日,专项工作小组进驻临时办公点。由此开始,一场涉及153家企业、结合了产调和减量化的“攻坚战”正式打响。
历时近9个月,当没有硝烟的“战争”结束,成果显现。据周浦镇副镇长蔡建新介绍,截至10月31日,共完成约200家企业的停工停产及职工分流工作,涉及产业结构调整企业占地面积约502亩,建筑面积约23.22万平方米,分流职工约1880人,节约年能耗约2020吨标煤。
至此,迪士尼西大门外的这片配套服务区域,为今后的发展储备了更多的空间和潜力。
村干部组成“先锋队”
“姚张陆吴”这四个村里的基层干部,在专项工作小组的牵头下,承担起了“攻坚战”的先锋职责。
彭安如的工厂,是如今停工停产的近200家企业之一。经过10多年的发展,公司已有约1000平方米厂房、十几名员工。
去年年底,当彭安如收到产业结构调整意向书的时候,也曾有过一些想法——当初也是“敲锣打鼓”引进来的企业,怎么说停就要停了?
解释工作交给了界浜村村主任姚辉。当时,他给彭安如的回答是:“产业结构调整是当下发展的大趋势,企业要考虑政府的整体规划。”
与姚辉一样在与各家企业进行解释的,还有棋杆村村主任张军、北庄村村主任陆永忠和瓦南村党总支书记吴明。
申江路以东(迪士尼配套)片区专项工作,以棋杆村、界浜村、瓦南村、北庄村这四个村为责任主体,各村成立产业结构调整及土地减量化工作小组,具体负责各村的产业结构调整及减量化工作。
因此,“姚张陆吴”这四个村里的基层干部,在专项工作小组的牵头下,承担起了“攻坚战”的先锋职责。
“6月11日至9月10日:棋杆村、界浜村(周祝公路以北),完成评估初稿的校对、签约及剩余企业的攻坚工作;7月26日至11月2日:瓦南村、北庄村(周祝公路以南),完成评估初稿的校对、签约及剩余企业的攻坚工作……”工作计划中,制定了对四个村的明确期限安排。
四个村之间,则开始了一场竞赛。
8月17日,专项工作小组与各村最后一次确定落实口径。到当天晚上11点,界浜村已经有10家企业签订了意向书。
棋杆村的张军次日听闻后,许下承诺:“我保证签10家以上。”接下去两天,他天天加班到半夜,将辖区内32家企业“搞定”30家。
“那段时间,我们几个村干部就像打仗一样。”回忆起当时情形,陆永忠这样比喻。
不过,几位村干部都认为,相比签约,前期的工作要更为繁重。“要收集资料、跟企业主做思想工作,不停沟通,每一件都要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张军说,这么一个过程下来,自己都成了“专家”,镇里定下的工作流程、明细,几乎脱口而出。
签约完成后,村干部们还有后续工作要操心,包括厂房的拆除、土地的复耕,以及水电过户、注销等各种大大小小的琐事。
周浦镇产业结构调整办公室主任冯国良,是这次专项工作小组负责人之一。在他看来,以村为主体,让村干部充分发挥作用,效果明显。“因为他们对实际情况比较了解,在协调、沟通方面都能发挥更好的作用。”
“事实证明,这些基层干部不仅能苦干、实干,还能巧干,发挥了十分明显的作用。”周浦镇党委书记张长起如此评价。
企业借机“升级”
搬迁后的公司,员工减少了,设备也更新了,通过这次产业结构调整,公司的品质和档次上去了,产品更加精细化了。
不过,村干部们却说,专项工作的顺利完成,企业主们功不可没。就拿彭安如来说,虽然有过想法,但最终还是第一个签下了意向书,给当地其他企业带了头。
相比彭安如的工厂,邵志伟在北庄村开办的上海南汇浦汇包装有限公司的规模要大得多,厂房面积有1万多平方米,员工人数约100个,年销售额有4000万元,算得上是周浦镇的一个中型企业。
收到意向书的时候,邵志伟十分震惊。在他看来,自己的公司“地处偏僻,应该不会拆迁”。为此,他还专门到周浦镇政府询问,得到的回答是“肯定要搬了,赶快做准备吧。”
偌大一家企业搬迁,并非易事。“要重新找厂房,搬迁设备,更重要的是安排员工的去向。”为此,邵志伟苦恼了好一阵子。
他耗费了近两个月的时间,才辗转在坦直工业区找到了新厂房。在租下这1700多平方米厂房前,邵志伟再度找镇领导确认了一次。
之后,是最为艰难的员工安排。“我们先在公司召开了领导小组会议,之后又召开职工大会,先是明确说明要与所有员工中止劳动合同,同时按照劳动法给予相应补偿。”他说。
虽然大多数员工早已听说公司要撤走,但仍有不少人有想法。邵志伟在职工大会上劝解大家:“政府的工作,我们应该支持。当然,职工的去向也要安排好,所以我们都是依法行事,尽量让所有人都没有怨言。”
8月20日,邵志伟代表公司与镇里签订搬迁合同,半个月后,公司与职工全部结算清楚。10月1日,趁着十一国庆长假,邵志伟带着员工开始搬迁,20几辆大车,用了3天时间完成。10月8日,公司重新开始运作。
搬迁后的公司,员工减少到了30余人,几乎都是从老员工中择优挑选的,设备也更新了,自动化水平提升不少。虽然产值下降了,但邵志伟依然满意,“人工等成本减少了,这么一算,通过这次产业结构调整,公司的品质和档次上去了,产品更加精细化了。”
邵志伟说:“在搬迁过程中,镇里给予了不少帮助,尤其是在资金方面,分阶段拨发的资金,帮助企业完成了职工的补偿、设备的搬迁等,让企业不至于陷入资金流断裂的局面。”
在村干部和村民看来,大大小小企业的搬迁,让村里的村容村貌也有了不小的提升,村民的生活环境更加宜居。
“以前,这些企业多多少少存在噪音污染,同时货运车进进出出,对村民出行也有影响。企业搬走,村民也十分支持。”姚辉说。
至于企业搬走后村里经济来源的损失,周浦镇政府已经有了考虑。张长起介绍,周浦镇在2015年就已经取消了村级招商,当时是浦东新区第一个这么做的镇。“为配合产调和减量化工作,从2016年初开始,镇里已经开始承担相关村组织、干部的工作经费,未来还将通过做大做强集体经济,例如智慧园区等,通过与镇合作企业分红的方式,反哺‘三农’。”
“对于当地村民来说,这些企业的搬离,并不一定带来损失。换个角度说,是选择当前的小利,还是顾及未来大局,我认为作出这样的选择并不难。”张长起说。
发表评论
Copyright © 2006-2019 上海市浦东新区周浦镇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