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歌后周璇最后的声音、南京路最后一班有轨电车的声音、外滩海关大钟的声音、两千年前编钟敲击的声音、两千米深海大黄鱼“唱歌”的声音……这些声音你可曾听过?作为2015上海广播节的系列活动之一,“无限电·上海广播艺术展”即日起至10月17日在K11购物艺术中心B3层举办。在展览上,主办方特别精选了37台古董收音机,同时,从SMG 版权资产中心暨上海音像资料馆中精选出独家珍贵声音素材,据上海广播电视台东方广播中心副主任路军介绍,这样一个有趣的展览有望长期向公众开放。
复刻电波时光之美
1920年,世界上第一家无线电广播电台——美国匹兹堡KDKA电台正式开播。1923年,上海就开办了我国境内第一座无线电广播电台,挂牌“中国无线电公司”,从此与电波结下不解之缘。而本次展览的展品,便是从上世纪20年代到80年代生产的近3000台收音机藏品中挑选出的37台。路军说,“其实,每个人的记忆里都有一台收音机。这次趁我们把抽象的声音通过具象的方式表达,让听众能够在这些充满回忆的展品里感同身受。”
在这37件展品中,有不少是当年的“奢侈品”,路军说:“年代展展区的红灯711收音机是上世纪70年代的代表款,在1972年到1980年间总共生产了约186万台,那时候老上海人结婚都稀罕‘三转一响’,这个一响指的是收音机,而且基本就等同于红灯牌收音机。这个款式当时红到全国有几十家收音机厂家一起做‘山寨款’,远到新疆、云南、黑龙江都能看到它的身影,绝对是毫无争议的‘爆款’。经典款展区的春雷101也很特别。它是当时上海唯一一款电子管带调频广播的收音机,这之前的电子管收音机都是调幅的,往后就基本都变成晶体管收音机了。当时这个类型的收音机除了上海的春雷,在全国也只有南京的熊猫牌和北京的牡丹牌有生产,所以很稀有。”
记者看到,有许多老听众来到此观展,“看到小时候家里用过的一些收音机款式被陈列在这里,勾起了很多美好的回忆”,俞霞明老先生说,“以前收音机都是有钱人家用的东西,小时候买不起就自己动手组装很简陋的矿石机,现在在这里能一次性看到这么多年代久远的好东西,也算圆了小时候的心愿。”收音机作为一个载体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但声音是无限的。作为本次展览大部分展品的提供者,无线电收藏家张明律表示:“这些收音机作为历史的见证者,应该被展示出来,让更多人感受到电波的魅力。”
有趣声音“重见天日”
这次展览还做了一些声音互动装置,设计了诗朗诵行为艺术表演,希望通过声音、装置、行为三个维度立体呈现声音的价值,让大家在这个‘用眼过度’的时代感受到声音的力量和未来空间。
记者发现,老听众在古董收音机展台前评头论足,声音试听墙边则活跃着为数众多的孩子。一副耳机对应一个代表着老上海的声音,虽然孩子们的记忆里没有这些声音,但边上的爸爸妈妈们用自己的回忆向孩子们传达声音背后的故事,孩子们发挥想象力在脑海中构想出全新的画面,也让这些声音得到了新的传承。其中有一个声音特别珍贵,那就是来自深海两千米的大黄鱼的叫声。据介绍,“大黄鱼是少数能发出清晰叫声的鱼类,这种发声一般被认为是鱼群用以联络的手段,中国渔民早就学会据此判断大黄鱼群的大小、栖息水层和位置来进行捕捞。还有一个是座头鲸的叫声,以前的水手在航海时有时候会听到这种神秘莫测的美妙歌声,古希腊史诗《奥德赛》中曾经把它描述为‘海妖之歌’,这次我们地毯式搜索了SMG版权资产中心暨上海音像资料馆,让这些有趣的声音‘重见天日’。”
发表评论
Copyright © 2006-2019 上海市浦东新区周浦镇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