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求学到工作,从普通医务工作者到管理者,一路走来,江帆都觉得自己很幸运。这种幸运,她觉得和自己的父母、家庭密不可分。“孩子成长的过程,就是家庭印记的再现。作为父母,最重要的是教育孩子积极、向善和有责任心。家风正,则社会正。家风清,则国风清。”
位于浦东的上海儿童医学中心,每天都会接待大量来自全国各地的患儿。身为儿童医学中心党委书记、发育行为儿科专家,江帆的每一天都是繁忙而紧张。然而记者却从她脸上看不出丝毫的疲惫,她笑语盈盈,语速极快,亲切得像邻家阿姨。江帆说:“我的性格与母亲有关,就连说话的声音也和母亲很像。”
在江帆很小的时候,外公得了恶性肿瘤,外婆也瘫痪在床8年。“那时候,父母都在学校上班,母亲的教学任务很重,每天很晚才下班回家,还要照顾外公外婆以及我们三兄妹。上世纪70年代,条件很艰苦,印象最深的就是家里定额供应的粮票经常不够用。但无论有多苦多累,从没听母亲抱怨过一句。母亲总是乐呵呵地告诉我们,办法总比困难多。”
这种对生活的积极态度,潜移默化影响着江帆。她第一次离开母亲,是从杭州到上海求学。“来上海时,心理落差特别大,一个班级60个同学,56个是本地学生,只有4个外地学生。”回想起那段艰苦的求学岁月,她觉得是母亲的乐观性格一直激励着她。“每到周末,宿舍就我一个人,孤独、失落,人地生疏,完全不知道该怎么适应,天天给家里写信。母亲却觉得这是好事,平时大家在一起吵吵闹闹,周末正好静下心来看看书,或者一个人兜兜上海的小马路。”每周比别人多2天时间,书看得多了,她自然成了班里的学霸,连续5年10个学期都拿一等奖奖学金。“把坏事变成好事,这是母亲教会我的。”因为有了这段经历,此后无论在-20℃的异国他乡,还是在物资匮乏的重庆山区集训,江帆同样把枯燥的学医生涯过得有滋有味。
在江帆的眼里,母亲不仅乐观,更是充分信任他人,她总是以善意去推测别人。“有一次,母亲手部皮肤严重过敏,自己找了一个年轻的医生就诊,第一次没有看好,后来又去了一次,结果还是不见好转。连续挂了这个医生三次号,治疗始终没有进展。我都急了,跟母亲说帮她找个上海的专家看看,结果被母亲拒绝了。母亲觉得,问题没解决,其实医生比患者还急,他一定会负责任帮我治疗的。事实正是如此,这个年轻的医生到处查文献、问同事,还专门请教了国内的专家,最终把母亲的病给治好了。”
母亲就医的经历给江帆触动很大。“信任,是推动问题解决的基础,现在医患矛盾突出,双方之间缺乏信任也是重要的原因之一。”在工作中,江帆主动上前一步,对病人多一点耐心,站在病人的立场看待问题。她说得最多的是:“大多数病人是信任医生的,大多数医生都是对病人负责任的,不要把个别病人、家属或者医生的极端行为放大到所有人身上,医患之间没有了信任如何去共同战胜疾病?”
发表评论
Copyright © 2006-2019 上海市浦东新区周浦镇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