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司中国首席执行官谢磊一直在为十年前的那个决定感到庆幸,正是由于将中国区总部落地上海外高桥,16年来,蔡司在中国搭上了快速发展的列车,尤其近两年来,自贸区政策相继落地,蔡司中国也实现了从贸易公司向生产、研发型企业的全面转型。
上海自贸区的金融、海关政策系列推出,令跨国公司如鱼得水。上海自贸区透露,总部经济已成为保税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现有300余家总部经济企业的经营收入、税收、进出口额分别占区域的近一半。
蔡司成为自贸区样板案例
蔡司集团几乎是自贸区跨国公司发展的一个缩影,这个全球光学和光电行业领导者刚刚将其第一个海外研发中心设在上海自贸区。
上海自贸区跨国公司总部外汇资金集中运营管理试点为蔡司中国大幅降低了运营成本。“在中国,我们有很多分公司,都在上海的总部管辖下,但属于不同的法人实体,以往这些实体内的资金是不能互通的,从而导致公司资金运作成本很高。”蔡司中国首席财务官马丁表示,自贸区资金池政策使公司的运作更有效率,增强了发展的实力。
除了资金全盘利用以外,更加吸引蔡司不断加大在中国发展投入的重要原因是贸易的便利化。在蔡司中国的医疗技术部门,谢磊指着一台价值数百万美元的眼科设备说,这套手术器械就是自贸区保税展示,来自日本、韩国的客户都在这里参观、学习。而在另一个实验室,更加昂贵的电子显微镜正在工作,它也是保税状态。“我们产品的零部件来自世界各地,产品也有很多去向,有在中国销售的,也有出口的。还有一些产品是来自中展示和教学的,进出口贸易是公司最主要的业务。”谢磊说,昂贵的大型研发设备进入中国必须缴税,也让企业必须考虑在中国研发的成本,自贸区成立后,保税政策从仓库延伸到了企业的实验室,为企业提供了巨大的便利。
自贸区成跨国公司的乐土
浦东特别是自贸试验区是吸引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的主要区域。2015年1-8月,落户浦东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11家,占34.4%,其中10家落户在自贸试验区,金融和贸易便利成为吸引跨国公司落地的主要原因。
上海自贸区透露,自贸区管委会与各职能部门为跨国公司制定了亚太营运商计划,为企业建立贸易便利化政策支持体系,制定个性化的问题解决方案,帮助跨国公司以上海自贸区为枢纽,形成亚太区的订单中心、供应链管理中心和资金结算中心,建立统筹国内国际市场、在岸离岸业务、以及贸易、物流和结算各环节的运作模式。目前,已有两批42家跨国企业获得集团总部授权,其中2014年加入亚太营运商计划的首批20家企业业务均实现两位数增长。
资金池业务特别受到总部型企业的欢迎,截至今年8月底,区内已有73家企业参与试点。该业务使总部型企业可以统筹管理境内外的外汇资金,实现资金一体化管理,同时总部型企业可以实现集团资金跨境集中收付和净额轧差,提升集团全球结算效率,降低了财务成本。在此基础上,上海自贸区还探索开展投资型跨国公司资金管理总部试点,目前已为4家投资型总部出具了认定函,其中2家先后运用注册资本完成首笔投资,投资总额约一亿美元。
口岸监管改革举措和保税功能,促进了技术服务贸易,一批跨国研发机构和技术服务中心落地上海自贸区。除蔡司中国研发中心外,全球领先制药企业药明康德也在外高桥建立集全球总部、生物制药实验室、药物分析检测研发实验室、创新创业平台等多种功能的创新创业中心。截至目前,区内已累计引进美药典、德尔福等科研技术类企业400多家。
发表评论
Copyright © 2006-2019 上海市浦东新区周浦镇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