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6月15日A股暴跌以来,为了应对市场过度投机,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采取了包括限制日内开仓、提高保证金等措施。
近日,记者在海通证券主办的“股指期货运行情况研讨会”上获悉,在中金所出手限制股指期货过度投机,尤其是9月7日推出日内开仓限制10手等政策以来,股指期货成交逐日下降,显示相关严格监管措施已取得积极成效。
以沪深300股指期货为例,9月7日至9月11日,日均成交量为2.88万手,日均持仓为4.9万手,成交持仓比为0.58。而今年1月1日至大跌之前的6月12日,沪深300日均成交量为153.5万手,日均持仓为22.1万手,成交持仓比为6.95。
投资者风险管理需求是客观存在的,在境内股指期货市场限制开仓的同时,一些机构已转战境外市场进行包括套期保值在内的风险管理。在此次研讨会上,东湾资本总经理胡晓辉透露,“已有很多人转战新加坡A50股指期货的交易了。”
可佐证的数据是,新加坡A50股指期货交投日趋活跃,目前已成为新加坡交易所最为活跃的品种。6月26日,A50股指期货的成交量达153.1万手,创下历史新高,而2015年以来,A50日均成交量也达44.1万手,同比增长164%;A50股指期货持仓量也逐年增长,2015年日均持仓量达到了58.9万手,同比增长超60%,其中5月26日,A50股指期货的持仓量一度创下81.9万手的历史新高。
记者获悉,在我国境内限制股指期货交易之际,境外交易所趁机抢夺境内风险管理市场份额。新加坡交易所和境内部分期货公司已不失时机地加大A50股指期货推介力度,而芝加哥商品交易所(CM)也计划12月份开发上市E-miniFTSE50股指期货,争抢中国金融衍生品的产业利益。
“金融无国界,定价权的转移是非常快的,哪里有流动性,金融机构就到哪里,习惯了一个地方就再也不动了。”申毅资本董事长申毅对比历史上曾在美国和日本发生的类似股灾后指出。
在申毅看来,目前市场上之所以对股指期货有一些误解,主要是一些机构和资金规模大的高净值投资者在股市下跌时可以利用股指期货对冲,而一些普通的散户投资者由于门槛较高等因素无法利用该工具,散户会觉得不公平。
“怎么把股指期货推送到千千万万的散户手中?可以考虑设计适合散户投资者参与的迷你股指期货合约,至于需不需要使用这个工具,由散户自己判断,而不是不给散户提供这个工具。”申毅分析指出。
上海中期期货研究所副所长王舟懿也建议,股指期货门槛可适当降低,或设计一些产品,让散户投资者也能参与,这样散户对股指期货也会有实战性的认知。
量金资产董事长孟诚则指出,股票市场T+1的限制,投资者担心隔夜风险,因此利用股指期货锁定风险,在中金所加大了操作成本后,投资者只能继续抛售现货,最终加剧了市场的下跌。在这样的情况下,建议放开沪深300成分股T+0交易,而且还要进一步放开融券交易。
“沪深300成分股估值非常低了,放开T+0交易,可以吸引资金到沪深300成分股来,而放开融券交易,可以进行反向套利,有利市场功能的恢复。”孟诚建议称。
在与会专家看来,金融衍生品并非股市下跌的原因,而是在承接股市抛压等方面作出了较大贡献。
根据海通期货总经理徐凌测算,6月12日至8月31日,股指期货套保对冲分流了现货市场近4000亿元的股票抛压。
相关链接
机构运用期指主要进行三种风险管理
海通证券量化投资部经理陈翔在此次研讨会上表示,在股指期货推出之前,机构是靠天吃饭的,有了股指期货后,券商等机构可以利用股指期货进行套保和套利,从而规避市场系统性风险。
数据显示,2012年之后,全行业对冲量化产品呈现爆发式增长,仅2014年新发行的产品即超过600只,加上此前的存量,规模超过1500只。
陈翔透露,在具体的运作中,机构运用股指期货进行风险管理主要有三种模式:
一是股指期货的中性策略。主要通过买入或持有现货,然后利用股指期货套期保值功能规避现货风险,这是当前国内投资机构最常用的量化策略之一。
二是规避下跌风险。如果觉得大盘有风险,也会用股指期货规避风险,通过卖出股指期货,而不是提前卖出现货。对券商而言,还会利用股指期货对券源进行套保,在融券业务中,券商把券源提供给市场,如果没有股指期货,券商就必须承担券源的风险,有了股指期货之后,券商可为客户提供稳定的券源。
三是期现货套利。当期货与现货价差出现比较大的偏差时,通过买入现货,卖出期货进行套利,通过这种交易就是可以使得这个期现货之间的价差,控制在一个比较合理的位置。
发表评论
Copyright © 2006-2019 上海市浦东新区周浦镇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