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智汇家园! 请登录 免费注册 购物车 联系客服 021-20783378 签到

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资讯详情

上海设施:探索生命奥秘的“国之利器”

来自:浦东时报作者:杨珍莹浏览573次2015-09-17 13:17

  在传统的生物学实验室里,穿着白大褂的科研人员手持移液枪,往装有不同液体的瓶瓶罐罐里添加试剂是常见的场景。在国家蛋白质科学研究(上海)设施(以下简称“上海设施”)的规模化蛋白质制备系统里,我们看到的几乎则是“清一色”的自动化。

  作为全球生命科学领域首个综合性的大科学装置,上海设施于7月28日正式通过国家验收,这是继上海光源后第二个落户浦东张江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记者日前在采访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副所长、国家蛋白质科学中心主任雷鸣时获悉,上海设施正在组建独一无二的蛋白质高端实验室,并通过建设蛋白质科学研究设施,创建我国蛋白质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基地,形成具有国际一流水平和综合示范作用的蛋白质科学研究支撑体系。

  实现上海设施优势最大化

  上海设施主要围绕蛋白质科学研究的前沿领域和我国生物医药、农业等产业发展需求,建设高通量、高精度、规模化的蛋白质制取与纯化、结构分析、功能研究等大型装置,实现技术与设备的集成化、通量化和信息化。

  按照规划,上海设施将打造开放、协作、创新的国际一流蛋白质科学研究平台,充分发挥大科学装置优势,助推国内生物医药产业发展。

  在雷鸣的思路中,要真正把蛋白质中心建设成举世瞩目的中心。

  “我们想利用已建设好的高通量基因克隆与蛋白质制备平台,进一步开发成为一套高效的抗体筛选系统。这套系统可以用来开发针对某些重要疾病例如癌症和代谢类疾病的有广泛实用价值的潜在抗体药物。”

  此外,还包括进行老药新用的新机理研究与开发,这些靠一般实验室单打独斗无法完成的系统研究,都值得在设施的平台上尝试。“比如老药新用,一些药物在体内的靶点可能有若干个,因为这些药已经做了各种试验,安全性高,我们通过实验,找到新的靶点,寻找到新的用途。”雷鸣说,“这类研究,都需要综合多种实验手段,有可能实现自动化流水操作,这才是上海设施的优势所在。”

  作为一个国家级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人们关注的不应仅仅是它开放了多少机间、接待了多少用户,也不应该仅仅关注它发表了几篇论文,而更应关注它在重大的科学问题上倾注了多少精力、为国家解决了多少战略性前瞻性的问题,在全球的蛋白质科研领域形成了多大的影响力。

  据悉,上海设施落户张江以来,带动了辉瑞、诺华、维珍医药、药明康德、美迪西等一批企业研发中心,在单抗体、转化医学等新药研发和大健康创新上的突飞猛进。业界认为,未来上海设施还将进一步增强张江药谷在生物医药研发创新和产业化上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带动张江科技城健康产业集群的发展。

  科学家要有更多“决定权”

  上海设施是集各种大型科学仪器和先进技术于一体的大科学装置,被誉为探索生命奥秘的“国之利器”,它从开工之日起就引起了国内外同行的高度关注。在上海设施建设过程中,通过关键技术自主创新、设备自主研制、系统优化等多种综合举措,集成了具有不同空间和时间分辨率的仪器和设备,形成了蛋白质研究的先进技术体系。自主研发了多项国内首创、国际一流的蛋白质研究技术和方法,在分析精度、检测极限和处理通量上均取得了突破。

  比如,自主研发了国内首套将软件控制、硬件设备和生物应用进行整合的规模化蛋白质制备系统,实现了蛋白质制备全流程的高度集成和流水线作业,在样品处理通量上超过半自动化10倍,超过传统的人工系统100倍,居于国际领先水平等。

  但“国之利器”也有自己的困惑:科学家们的相对独立性还不够。比如和高端机构合作的风险承担、用人机制相对受限等。

  雷鸣认为,到最适合的地方做科研,科学家应该有更多的“决定权”。比如作为国家科学中心的内核,中科院上海大科学中心要有更加灵活的机制保障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真正成为知识创新体系中的核心力量,才能建立集群研究模式,快速抢占生命科学、物质科学、能源科学等前沿领域的制高点,成为上海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和国家科学中心的创新源泉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动力。

  科创建设将是重大机遇

  8月29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修改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的决定,修改后的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将从10月1日起实施。

  修改后的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一大亮点是,国家设立的研究开发机构、高等院校对其持有的科技成果,可以自主决定转让、许可或者作价投资;转化科技成果所获得的收入全部留归本单位,在对完成、转化职务科技成果作出重要贡献的人员给予奖励和报酬后,主要用于科学技术研究开发与成果转化等相关工作。

  伴随着万众创新的浪潮,科研界很多条条框框都在被改变。上海正在全面推进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其中浦东将围绕张江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同时,构建上海自贸区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联动机制,不断完善区域创新生态环境。

  在雷鸣看来,对上海设施来说,这是一个重大的机遇,希望在这个框架下,率先打破一些条条框框。其中,人才的引进尤为重要。

  有一件事让雷鸣印象很深,曾经在美国和一个很优秀的科学家谈到回国问题,却因为无法解决孩子入学的问题,这位科学家最终没有选择回国。

  “张江能否作为科创特区,对在张江工作的高端人才给予政策倾斜,如在住房补贴、子女入学入托方面提供方便?希望借助张江科技城建设的契机,这些都能有所突破。”雷鸣说。

  浦东现在有两个大设施,上海设施和上海光源。通过验收后,上海设施的目标之一,就是与上海光源紧密结合,以蛋白质结构和功能为研究方向,做好高水平的科研,组建一支高水平的科研队伍。

  据悉,目前,上海设施集聚一批海内外高层次创新人才,其中,包括中组部“千人计划”3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3人,中组部“青年千人计划”5人,中科院“百人计划”或“引进杰出技术人才”7人。

  重大科研需要更多的高素质人才,而人才队伍一旦到位,“国之利器”将真正散发出最锋利的“光芒”。


上一篇:喜马拉雅FM覆盖率居移动音频首位 下一篇:黄牛今年中秋月饼生意仍不好,不少单位还在观望

发表评论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