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9月1日,是我国《法律援助条例》正式施行13周年的日子。就在一周前,也就是8月25日,则是浦东新区法律援助中心成立20周年的纪念日。
20年征程,浦东法律援助已经走在全国司法改革和法律援助建设的前列,更多优秀律师投身其中,为弱势群体撑起一片天。
朱玲龄、周雄、王磊、韩明志……他们的故事,是一种对社会公平正义的坚守。
“请进来”与“送上门”
不断完善法律援助平台、手段和队伍,让“有理无钱”的弱势群体“打得起官司,打得赢官司”,浦东法援中心由此树立起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一面旗帜。
8月25日,在浦东北蔡镇政府南广场呈现一幅热闹的场面。“我和前夫以及两个孩子原来住在一套公租房里,现在这套房子的权益怎么分割……”,“我是回沪知青,老父亲留下的房子在世博期间搬迁后,产权却没有我的名字……”许多群众围在浦东新区法律援助中心(以下简称“法援中心”)摆设的服务咨询台周围,向律师咨询法律事宜。
出席现场的律师,可谓“大牌云集”。他们有今年评选出的6位优秀法律援助律师:朱玲龄、杜华、陈先富、姚成霞、陶国平、程先林;还有6位优秀法律援助提名律师:李萍、沈建军、张芳、张何心、邹梦涵、章震。
“近几年,与房子权益有关的民事纠纷相对较多。”浦东法律援助指导处副处长刘玮琍说,法援中心成立20年来,围绕外来务工者、妇女、老人、儿童和经济困难者等弱势群体的民事、刑事案件的公益维权始终没有停止过。
“法律援助是律师应尽的义务,也是一种社会责任。”有近10年法律从业经验、精通上市公司资产并购、清算等法律业务的华益律师事务所律师朱玲龄,聊起法律援助公益事业显得很“低调”。
“低调”背后却很不简单。2013年5月,这位外表文静、柔弱的年轻女律师,出色完成了“刘某故意伤害案”的法律援助工作。
案件情况是这样的:2013年3月18日,被告人刘某与被害人赵某在浦东新区东三里桥一处棋牌室内发生争执。刘某持水果刀将赵某刺伤,导致其左侧肋部贯穿伤、腹腔出血。经法医鉴定,构成重伤。
接到浦东新区法律援助中心打来的电话后,朱玲龄认真调查取证后,成功劝说被告人亲友对被害人进行经济赔偿,取得被害人谅解,签定谅解协议。最后,法院依法从轻处罚,判处被告人3年有期徒刑,缓刑3年。
“援助律师一定不能简单走过场,要认真负责地对待案件,了解受援人的所需,尽量为受援人争取权利最大化。”朱玲龄说。而浦东刑事案件的法律援助,也在全市率先实现从公安侦查、检察起诉到法院审判全过程的全覆盖。
据了解,浦东目前像朱玲龄这样的骨干法援律师有200人左右、律师事务所20家,是从全区200余家律师事务所和近4000名律师中遴选出的。所有从事法律援助的律师至少都有3年以上的执证、实战经验。
平时,这些优秀的律师就活跃在浦东法援中心构筑起的“纵向到底、横向到边、专向到位,覆盖全区的法律援助立体化服务网络体系”中。目标只有一个,就是义务帮助“有理无钱”的弱势群体“打得起官司,打得赢官司”,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这个立体化服务网络体系包括:“新区法援中心,下属36个街镇法律援助工作站,1000多个居(村)委法律援助联络点”的三级服务网络;工会、妇联、团委、残联、老龄委、人武部、青少年6个社团分中心;全市第一家的劳动仲裁法律援助联络点、看守所法律援助工作站、老干部法律援助工作站和人民法院法律援助联络点。
同时,浦东法援中心还率先尝试提供法律援助“O2O”的线下线上无缝对接服务。在1996年开通全国第一条法律咨询专线“68609999”后,先后与上海市法律咨询专线“12348”以及下属的骨干法援律师事务所、相关加盟单位,建立起了“互联网+”的三级咨询服务平台,联接起千家万户。
“通过不断完善法律援助平台、手段和队伍,我们不仅‘请进来’,还‘送上门’,提供及时、便捷、优质的法律援助。”刘玮琍说。
“心态需要调整好”
与回报丰厚的社会诉讼相比,法援案件收益微薄,投入的时间、精力却不少,还会招致各种误解和非议,律师坚持正确心态很重要。
在过去的16年里,周雄律师每个月都会抽时间到位于新区市民中心一楼的浦东法援中心“坐诊”。
“我投入到法律援助事业,和老师的影响密不可分。他经常告诉我们:律师应当有服务精神,不做法援的律师,不是合格的好律师。”他口中的“老师”是其所在的嘉诚律师事务所的创始人张嘉兴。
平时,周雄主要为大型金融机构做非诉讼案件。义务提供的法律援助,则主要是办理外来务工人员劳动纠纷这一块。
2012年,一起劳动仲裁已经输掉的案件,在周雄手里有了转机。
沈某与凤某是一对夫妻,都在同一家公司工作。他们为索回加班工资,曾将公司告上浦东新区劳动人事仲裁委员会。由于两人与公司没有签订书面劳动合同,工资结算方式多以现金为主,公司又否认与他们存在劳动关系,因此仲裁委员会未支持二人的加班费请求。
于是,两人向嘉诚律师事务所求助。周雄知道,此案的关键是要证明当事人与用人单位存在事实劳动关系。为了搜集证据,他走遍了两人曾打扫过的马路,寻找证人证言。
最终,沈某夫妇于2013年4月拿到了4万元加班工资。
“由于没有签定劳动合同或缺乏其它有力证据,一些务工人员与用人单位之间的劳动关系难以得到确认,往往导致了自身权益无法主张,这常常是外来务工人员劳动纠纷普遍遇到的重点和难点。”周雄说。
“律师行业竞争日益激烈,任何诉讼案件都会考虑成本。有的律师对法律援助案件走过场、应付了事;有的则看到法律援助尤其是对于诉讼案件有一定的补贴,把它当成了谋生手段。这些心态都需要做调整。当听到他们一声感谢时,让我对律师职业深感自豪。”周雄说。
“最熟悉的陌生人”
法律咨询热线的接听者,是受援者“最熟悉的陌生人”。律师的介入,有利于化解矛盾,快速解决纠纷。
“你好,有什么问题可以帮到你吗……”接听法律咨询热线的,就有许多优秀的律师。王磊就是其中一位,虽然法律受援者与他从未谋面,他却成为他们“最熟悉的陌生人”。
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由于全上海市的法律咨询热线全部转到浦东法援中心,其下属各个律师事务所几乎是每天24小时不间断工作。
当时,虹口区的一位徐老太因为房屋动迁问题不断拨打各个律师事务所的热线电话。王磊就经常接听到这位老人的电话,他总是不厌其烦地为她分析案件经过、解释法律法规。“虽然这个事情已经做出了最终裁定,但老人更需要有人听她倾诉,从而疏解心理、减轻焦虑。类似的事情在法律咨询热线早已是家常便饭。”王磊说。
王磊所在的韩明志律师事务所也是浦东优秀法律援助组织之一,并帮助政府处置了许多群体性事件。
2013年3月4日,上海某酒店宣布关门停业,导致孔某等20人之前的两个月工资没有拿到,引发群体性事件。承办该案的援助律师韩明志,迅速会见受援人,了解案情,对情绪激动的受援人进行安抚。案件审理于当月22日9点30分开庭,庭审一直持续到下午6点。由于援助律师及时与被申请人代理律师沟通,最终被申请人同意调解。当天,仲裁庭即出具调解书,酒店方支付孔某等20人经济补偿金以及两个月工资。
“当家人”韩明志已经记不清,从2009年成立至今他多少次带领法律援助团队,奔赴现场,调解、处置诸如讨薪、遣散等引发的外来务工人员群体性事件。
“群体性纠纷对社会稳定影响较大,由法律工作者代表受援人出面化解矛盾,解决纠纷,有利于事情的快速解决。当然,有人认为我们是政府指派的。这就需要我们在法律援助过程中,用专业和责任心维护受援群体的权益,赢得他们的信任。”韩明志说。
记者手记
有一种信念让人感动
1995年8月25日,在浦东新区蓝村小学门口几间普通办公房里,浦东法律援助中心正式挂牌成立。
作为全国第一家法律援助中心,浦东法援中心的成立,当年曾被收入《中国人权事业的进展》白皮书,在中国司法制度改革以及中国人权保护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
20年弹指一挥间,浦东法律援助事业飞速发展,逐渐形成了“以司法行政为主导、以律师为工作主体、政府全额财政支持、社会各界参与”的“上海模式”。受援助的弱势人群逐年上升,年均达3万余人,受理的法律援助案件也占到全市的五分之一以上。法律援助践行着“让没钱的人打得起官司,有理的打得赢官司”公益承诺。
在这其中,“人是最大的风景”。入行多年的周雄早就练就立足律师行当的“一招鲜”,就是为大型金融机构融资起草法律文本。同样,朱玲龄主营的也是回报丰厚的公司资产清算等非诉业务……相比之下,法援案件不仅是公益性的,而且其复杂程度和难度相当大,投入的时间、精力并不少,同时还要面对诸如“法律援助是免费的,不会尽心尽力”的误解。
法律援助如此“吃力不讨好”,到底是什么激励着众多优秀的法律援助律师义无返顾地投身其中?
采访中,记者从他们身上感受到的,是一份对“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神圣庄严的承诺,是对社会公平正义的坚守、对律师职业价值和自身人格升华的追求。这份信念,不仅激励着开拓者排除万难、先行先试,也在越来越多“后来人”中薪火相传,在弱势群体的头顶上,撑起一片社会公平正义晴朗的天。
发表评论
Copyright © 2006-2019 上海市浦东新区周浦镇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