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4岁的宋林飞,是崇明县教师进修学校校长,他被评为2010-2014年度上海市先进工作者和2014年“上海市园丁奖”。同时,他也是一名坚定的暑期义务讲课志愿者和崇明乡土文化追梦人。
义务讲课拒收讲课费
1982年,年轻的宋林飞走上教育岗位,来到三烈中学担任初中和高中的生物老师。1990年,宋林飞又来到崇明县教师进修学校担任教研员,与同仁们一起成功探索生物教育经。如今,他已经是进修学校的校长。
暑假里的一天,宋林飞在崇明县一所学校做“为主动学而教”的专题报告,他将理论与案例相结合,讲述了自己的独特观点,把老师们对课堂教学的认识引向了新境界。报告结束后,这所学校校长把他送出报告厅,并把讲课费悄悄地塞给了他。宋林飞坚决拒绝,并真诚地说:“暑期教研员志愿者义务讲课,是我与学校班子倡导的一项活动。我是校长,理应带头当好志愿者,做出榜样。”
他是乡土课程代言人
32年来,宋林飞一直致力于生物学科课内外结合的实践。岛内外不少人士一提及“乡土课程”会马上想到“宋林飞”。
让幼儿园小朋友到校内的绿色家园田地里体验种菜、施肥、挖红薯,到暖棚里观察记录植物的生长情况;带领小学生参加菜场系列、水系列等主题活动; 把模拟生产模式引进中学校园,让中学生知道按照生态原理进行生产实践……如何让生物课变得更有趣,吸引各个年龄段的学生,而不仅仅局限于书本,这是宋林飞多年来潜心研究并实践的课题。
宋林飞说:“对于年纪小的学生,我们不会涉及很多深奥的知识和原理,小孩需要在玩耍当中体验、学习。比如我们的菜场系列主题活动,让老师带着小朋友们逛菜场,也能学到很多课本里学不到的东西。孩子们会发现有的地方在出售一些不应该出售的鸟类; 会看到很多崇明的土特产; 看到打农药的和不打农药的菜有什么区别,了解安全食品的相关知识。”
他是乡土文化追梦人
在崇明县,不少学生不肯说、也不会说崇明话。不仅仅是语言,当地一些特色文化也渐渐被青年人所“遗忘”。在宋林飞看来,孩子们对养育自己的这块土地认知上的陌生感与情感上的疏离感,是学生成长中的心灵发育不良,对此学校也理应在履行社会文化功能中承担更多责任。
于是,宋林飞率领课题组与生态岛建设同行,进行了长达近10年的分项目课程系列化构建,即跨文理学科、跨学段的“生态崇明”地方课程体系性构建实践探索。县级层面开发了崇明历史、江风海韵、乡音可亲、崇明岛精神等多种乡土课程,纳入初中课程体系;号召学校先后开发了鸟文化、崇明山歌、崇明号子、灶花、扁担戏、芦苇恋歌等一批具有崇明乡情特色的校本课程。
近年来,宋林飞被评为上海市特级教师、“国培计划”专家、市特级教师评审专家组专家、市中学高级教师评审委员会委员兼生物学科评议组组长……荣誉的背后是他对乡土的热爱和对教育事业的执着。他说:“泥土里有真情、真知、真味,蕴藏着教育的生命性。”
发表评论
Copyright © 2006-2019 上海市浦东新区周浦镇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