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年来的暴雨中,作为交通节点的下立交频频成为生命的终点。那么,是否能够实时监测甚至预警下立交积水,避免重演上述悲剧呢?
在上海,这一切正在逐步实现。从2010年开始建设的下立交及道路积水监测系统,目前已覆盖全市130多座下立交,2017年覆盖全部500多座下立交。2015年6月16日至17日,上海在2天之内下了往年21天的雨,50多座下立交因为有了监测系统而及时封闭。
近日,新闻晨报为此专访了负责建设和维护该系统的上海网波软件公司副总经理徐雨锋先生。
系统实现主动报警
设备用电来自路灯
新闻晨报:6月16日和17日两天的暴雨,上海有50多座下立交被封闭。在应对下立交积水的过程中,自动监测系统发挥了什么作用?
徐雨锋:下立交积水监测系统,能在积水形成过程中实时采集积水信息,并自动上传到防汛指挥部,让决策指挥人员知道哪里有积水,哪里最严重,并将这些信息及时共享给市政、交警、排水抢险等部门,及时采取措施。
积水监测系统能实现主动报警,并根据积水深度逐级自动上报。比如积水到5厘米深时,率先提醒下立交维护管理人员; 如果积水继续上涨到15厘米,系统会自动上报给市级防汛部门,并短信主动推送给相关人员。
新闻晨报:在平时穿越下立交时,人们一般不会特别留意这些监测设备。这套系统长什么样?又是如何实现自动监测功能的?
徐雨锋:下立交的积水监测设备,一般安装在下立交道路的最低处,从外观看,就是一根高1.5米左右、外表缠绕红白相间警示反光膜的护管,护管内安装有电子水尺。电子水尺乍看长得像大号的温度计,但实际上测量的是积水深度,测量出来的数据,通过无线网络实时传输到防汛部门的排水监测中心。一旦数字达到相应的报警值,系统会自动通过应用软件界面显示、短信、App等途径“报告”给防汛管理人员。
除了电子水尺,部分监测点还安装有摄像头,能将现场视频通过3G或4G网络实时传到监测中心。摄像头不能主动提供数据,但可以和电子水尺形成监测互补。在有的下立交入口处,还会设置LED提示屏幕,用绿色、黄色和红色分别表示可以通行、小心通行和禁止通行。
新闻晨报:那这些电子水尺是如何工作的呢?
徐雨锋:市中心下立交的监测设备,可以从路灯电缆取电。如果郊区路段没有路灯,就用太阳能电池板供电。
很遗憾的是,每年都会有10来个积水监测设备被盗。电子水尺、太阳能电池板、无线通讯模块,每一组的成本都在2万元左右。他偷去也没啥用,只能当废品卖,非常可惜。我们希望市民能爱惜这些设备。
整年都24小时运行
30多路段也有监测
新闻晨报:积水监测系统是否只会在雨季才会开启运行?
徐雨锋:监测系统是一年四季24小时都在运行的。曾经有一年的冬天夜里,监测系统报警提醒某处下立交出现了积水。最开始防汛部门以为是系统误报,赶到现场才发现,原来是附近的自来水管破裂,导致下立交出现积水。
监测设备野外道路旁贴地安装,安装环境存在着受外界污物、洒水、墙面渗流、潮湿、震动等干扰因素,部分监测站点数据难免会出现误差,尤其是离地面越近的地方受不干净泥水影响,小数值积水数据(小于5厘米)容易出现波动,水位上升后数据准确性就会提高。
新闻晨报:上海现在有多少座下立交已经安装了这套积水监测系统?
徐雨锋:这套系统最早于2010年建设,在2010年世博会开幕前,覆盖了市中心34座下立交,世博园建设3处实验站点。2012年又扩建了91座。今年还将扩建121座,到2017年将覆盖全市500多座下立交。
扩建选点的原则,一般是从市中心逐步扩大到郊区,特别是那些历史上有过积水,并且人流量、车流量都比较大的下立交。
上海路政部门根据历史积水情况,将所有下立交分为三个危险等级,其中“危险级”的有46座,比如沪宁铁路(老)翔黄路地道、沪嘉高速古浪路1702弄地道、中环吴中路地道、沪宁铁路祁连山路地道等,历年来经常发生积水,积水深度较深,曾经积水超过1米。这46座下立交已有25座建有积水监测系统。“严重级”的有100座,已建监测系统50座。危险级和严重级积水下立交今年将实现全覆盖安装监测系统,其余为“一般级”。今年扩建后全市近50%下立交实现积水自动监测。
新闻晨报:6月16、17日两天的暴雨,还造成100多条道路积水。目前上海道路积水是否也有监测?
徐雨锋:和下立交相比,道路积水的监测目前还处于实验性质。上海排水部门在2004年就着手相关的研究。2013年,网波公司在市中区选择了30多个容易积水的路段安装了监测设备。16日和17日,杨浦区平凉路眉州路积水达50厘米,虹口临平北路香烟桥路积水30厘米,系统都监测到了。
截至目前,上海道路积水监测的覆盖率还很低,实际上就只有上面提到的30多个路段。为什么呢?因为道路积水比下立交积水复杂很多。首先是数量大,全市2000多条道路,按路段划分,数量更多;其次,道路安装环境更复杂,地面上干扰因素多,像水压计这样的积水监测设备,只能安装在排水井里,然后再将水压换算成水深数据。第三,道路积水最多造成车辆抛锚,影响交通,一般不会像下立交积水那样发生人员溺亡情况,安装代价高,产出效益低,因此覆盖率远低于下立交积水的监测。
内涝由多种因素造成
改建较难需有效管理
新闻晨报:目前积水监测提供的只是实时数据,未来这套系统能否做到预警,并像突发天气信息那样直接传递到市民的手机上?
徐雨锋:这里面有两个层面的问题。首先是技术上的,预测未来一定时间内的积水,需要大量的数据,如降雨、河道水位、地形地貌等数据支撑,数据越多,预报越准确;如果未来积水监测设备能遍布全市各个角落,能实时收集积累和积水有关的大数据,并进行模型分析,从技术上是可以实现预报预警的。
不过,这其中的困难也很大。真正大暴雨来的时候,一些下立交的积水几乎是在瞬间就上涨了。比如2014年9月1日凌晨5点多的一场暴雨,使得沪宁铁路祁连山路地道内的积水在短短十几分钟内就上涨到90厘米。对这种快速上涨的积水进行预测,难度可想而知。
第二个层面是信息的发布,和天气预报一样,信息发布要通过权威部门,因为天气预报也无法做到绝对准确。未来系统如果能做到精确预测,就可以不经过人为的干预,由系统直接发布到市民的手机等终端上。相关部门也考虑过这个问题,前提是预测要达到较高准确性,否则容易对交通出行、生产作业等带来负面影响。
新闻晨报:近年来,在暴雨之后,越来越多的大城市都遭遇了严重内涝,无论华北的北京,还是沿长江的武汉、南京、上海,以及珠三角的深圳、广州等等,都难以幸免。暴雨必涝,是否成为了一种新的“大城市病”?
徐雨锋:每座城市的内涝都有其不同的原因,上海的情况也很特殊,一些地段逢雨必积水。一方面,像黄浦、卢湾等老城区,排水管道还是解放前建设的,管径只有300mm,排水能力极其有限;另一方面,有的地段离河道太远,水流不出去,或者距离泵站远,泵站抽水抽不到这里,所以就积水了;第三,上海是一座海滨城市,发生天文大潮时,黄浦江入海口潮位上涨,抬高河道水位,甚至经常高过管道的水位,管道里的水排不出去,自然会形成路面积水。
气候的变化也是重要的外在因素。近年来,受城市热岛、极端天气的影响,台风、暴雨,特别是局地强暴雨时有发生,极端恶劣的天气越来越频繁,短时大暴雨和持续大雨,都给城市排水增加了很大压力。
新闻晨报:既然极端天气多发,那么,上述“危险级”或者“严重级”的下立交,是否能够通过改造降低暴雨后的积水隐患?
徐雨锋:在已经建成的城市区域,对基础设施进行改造,这是非常困难的。和下立交难以改造一样,城市的地下远比地面复杂,地下商场、地下室、地铁以及水、电、燃气管道密布,难以腾挪空间改建或扩建。
在硬件基础设施难以改变的情况下,就只有诉求于有效管理。比如6月16日和17日的暴雨,虽然下雨形成了道路和下立交积水,但是水务部门有应急预案,事先将管道内的水抽空,为暴雨提供了更大的容纳空间,所以那次积水来得快,去得也快。
另外,每座下立交都配有水泵,暴雨时要及时开启排水; 要增派人手在马路上清理雨水口的垃圾,必要时开启井盖加快排水; 对积水严重的地区,增派大型的抽水车和水泵增加排水能力; 通过水闸调度提早降低河道水位等等。这些都需要通过管理来和暴雨赛跑。
新闻晨报:今年5月初,浦东新区表示将在临港创建“海绵城市”。上海世博园里的渗水道路也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像上海这样的大型城市,是否还有建设“海绵城市”的空间呢?
徐雨锋:海绵城市是将城市比喻成海绵,下雨时能将雨水作为资源储存起来,干旱缺水时,又能将海绵里的水释放出来供城市利用,从而使水在城市中的循环接近大自然。
目前国家大力倡导海绵城市建设,2015年4月,包括镇江、嘉兴、厦门、济南、武汉、重庆等16个城市被列入海绵城市的建设试点。
就上海来说,还是要加快设施改造建设,虽然难度大,但是欠账还是要补的。还要引进新的思路,将雨水视为资源,利用各类调蓄设施,如调蓄池、池塘、沟渠、湿地等进行调蓄,蓄住雨水,减缓短时强降雨瞬间给城市排水设施造成的压力。
发表评论
Copyright © 2006-2019 上海市浦东新区周浦镇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