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卡医药:开辟抗肿瘤原料药的蓝海
成立于2003年的上海北卡医药技术有限公司,十二年如一日致力于抗肿瘤药物原料药的研究和生产。从最初提供技术服务,到如今为全球的抗癌药物制药企业提供原料药品种和与制剂配套的产业解决方案,北卡医药以自己的方式服务于健康产业,凭着专心、良心,成为抗肿瘤行业的引领者。
北卡医药成立之初,依托中科院药物所研究开发了30多个以抗肿瘤为主的仿制药品种,按照订单进行生产。最开始的北卡,是从几个很不错的抗肿瘤药物前沿产品的订单开始——单价高,利润颇为可观。但由于医药产品的特殊性,研发生产和技术管控要求极高,特别对于一个新公司来说,难免顾此失彼,处处碰壁。等真正生产起来,很多原料都要现款现货,生产周期又很长,短短两个月,北卡就捉襟见肘。
实验室阶段小打小闹的过了3年,北卡的创业团队意识到:这样做生意,没有目标,不仅人很辛苦,对北卡的长远发展并没有帮助。
2007年,现任北卡医药首席执行官康立涛加入北卡医药,把这支创业团队从实验室带向了市场。北卡医药没有选择竞争激烈的抗肿瘤药物生产行业,而是选择其产业链的前端——抗肿瘤药物原料药及中间体生产。这一选择,使得北卡成功进入行业蓝海,为企业的快速增长和扩张奠定了基础。
中国现在已经有7000多家医药类制造企业,行业生存压力巨大。在药品制剂行业,受限于地方保护主义,产品在剂型上的差异化,导致定价策略完全不同。“原料药市场也是药品竞争的关键之一,有实力的的原料药合作伙伴将为药厂的长远发展和品牌竞争力带来巨大的影响。”康立涛说道,“对于北卡这样专注于某个细分市场原料药市场的企业来说,必须在擅长的领域,寻求整合资源包括其他竞争对手的策略和方法,充分占有市场,提高市场占有率,成为细分市场中的佼佼者,给我们的客户(药厂)带来终端市场的影响力。”
北卡医药在创业之初,主要发展方向是在对化学合成技术方面的掌握,研究各种目标化合物的最优合成方法。但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北卡已不满足于局限精细化工产业化生产,而是逐步通过对产品的质量全方位研究,与国内顶尖制药公司合作,通过完整的文件体系,详尽的质量研究和规范研发生产过程的设计,认证生产体系的建立,摆脱无序竞争的化工产品,逐步升级为生产原料药; 同时,北卡大力发展生物酶合成技术,在降低成本的同时,大大提高了产品的质量,提升了行业质量标准。
“我们开发的高级医药中间体和原料药在质量和技术上优势突出,多个产品在市场上处于领先,产品主要销往国内外高端市场,产品占有率超过三分之二,客户找到我们,就找到了品质和市场的保证,很多抗肿瘤的药厂是慕名而来的”,康立涛这样表示。
在产品品质上,北卡为自己定下了严苛的指标:从原料药中间体的99.5%的品质,到99.9%,再到99.99%,北卡医药成为同行的质量标杆。由于产品过硬质量,国内多家制药厂商成为北卡医药的稳定合作伙伴和客户,北卡医药在抗肿瘤医药行业打下了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
面向未来,北卡医药仍坚持立足上海,做有技术和质量门槛的原料药,打造一个以公斤级和克级产品为主的原料药制造基地; 选择时机并购控股能够有大规模化学和生物技术生产的工厂,利用公司的技术和创新优势,做有更多技术内涵的药品; 利用装备与环保打造行业门槛,成就高端制造业。
“我们的团队才是我们最大的财富”。北卡这么说,也是这么做的。北卡公司为此加强了三方面建设:一是进行了薪酬体系的完善和改革,现有员工的平均工资提升30%,超越行业平均工资;二是加强企业内部流程建设和管理,提高公司效率; 三是加强对内培训和对外沟通,与时俱进全面提升团队能力。
北卡目前在技术和品质上已经确立了领先优势,市场领先是当前的目标。康立涛表示,北卡将利用现有的技术优势,团队优势和品牌优势,一是帮助现有的药厂合作伙伴做强做大,二是自己投入抗肿瘤制剂市场做特色药,更直接的为健康产业服务——以自己的专业和专注之心,成为世界一流企业公民之良心,做抗肿瘤领域的引领者。
吉凯基因:打造基因诊疗研发平台
从最初3个人50万元,到如今发展成为国内基因产业领域的一颗"未来之星",上海吉凯基因化学技术有限公司经过13年发展,形成了基因功能研究服务、疾病相关基因检测服务、基因修饰细胞免疫治疗三大核心业务,并向着打造基因诊疗研发平台的高科技企业进军。
2006年10月,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宣布,将2006年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授予两名美国科学家,安德鲁·菲尔和克雷格·梅洛,以表彰他们发现了RNA(核糖核酸)干扰现象。由于使用RNA干扰技术可以特异性关闭特定基因的表达,所以该技术已被广泛用于探索基因功能和传染性疾病及恶性肿瘤的治疗领域。
其实,早在2002年,吉凯基因的创始人曹跃琼女士就看好RNA干扰技术,并想在这个领域内有所作为,这也是吉凯基因成立的起源。公司成立之初,以化学合成siRNA作为切入点,在了解市场和了解技术的基础上,不断开发新产品。
经过10余年的努力,逐步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基因功能研究、检测服务和生物治疗技术及产品转化服务平台,拥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RNAi技术、基因过表达技术、慢病毒包装技术和基因修饰编辑技术四大核心技术体系。
吉凯基因知识资本部总经理金杨晟表示,作为基因功能研究的专业技术服务公司,吉凯基因为中国生命科学领域的科学家和医药企业提供了诚信和优质的服务。
据介绍,在过去的13年中,中国生物医学领域科学家发表的国际高质量科学论文中,已经有2000余篇使用了吉凯基因的产品和服务,包括发表在Cell、Nature、Nature Neuroscience、Neuron等杂志上的文章。同时,经过多年的努力,公司和遍及全国各地的300余家三级甲等医院的临床科研工作者建立了稳固、持续的合作关系。
站在基因研究前沿的吉凯基因,一路走来获得掌声无数。2009年被国家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2010年经上海市科委评选,被授予“上海市核糖核酸(RNA)研究分析专业技术服务平台”单位;2013年荣获上海市科技小巨人培育企业称号。
耀眼的光环,源自企业持续不断的研发投入。金杨晟表示,公司从成立开始,就非常注重研发、管理和市场的互动,力求保持在行业中与世界同步的研发实力。10余年来,公司共主持国家科技部、上海市科委、上海市经委支持的疾病诊疗基因靶标研究相关课题27项,并在2003年正式向国内市场提供自主研发的siRNA产品,是国内第一家化学合成siRNA生产商。
2005年吉凯向国内市场提供慢病毒产品,是国内第一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慢病毒产品供应商。
2007年,公司自主研发的“RNA干扰服务”被认定为上海市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
2011年,吉凯基因“vshRNA慢病毒包装”项目被认定为上海市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
而在肿瘤研究方面,公司已建立了肝癌、结直肠癌、肺癌、脑胶质瘤、乳腺癌、血液肿瘤等迁移、增殖、血管生成等研究模型,并已发现400多个在特定肿瘤的发生、发展、耐药、血管生成中发挥关键作用的基因。金杨晟表示,这些都为吉凯未来的产业领域,如肿瘤早期诊断、细胞治疗和基因治疗项目奠定了坚实的研究基础。
经过10余年的积累,吉凯基因已建成数十个成熟的技术平台,拥有慢病毒、腺病毒、腺相关病毒的构建、包装和纯化技术平台,目前已经包装的病毒总数超过25000基因次。此外,公司还有药物作用靶点快速筛选技术平台、转基因小鼠平台、二代测序平台、生物信息分析平台等众多行业内领先的技术平台。
金杨晟说,基因功能研究、基因诊断、基因修饰细胞免疫治疗是基因疾病三个密切相关的产业领域:
在基因功能研究领域,吉凯积累了10余年的经验。
在基因诊断领域,无论在诊断技术方面还是相关硬件条件方面,吉凯基因已完全具备第三方分子诊断实验室的条件。
在基因修饰细胞免疫治疗领域,吉凯已建成了基因修饰细胞免疫治疗技术研究体系和慢病毒载体生产技术体系,并拟于今年完成用于细胞和基因治疗的慢病毒载体GMP生产车间的建设,开始全面的细胞和基因治疗领域的临床研究和服务。
我国生命科学科研服务市场近年呈现快速发展趋势。相比发达国家,政府在该领域的投入尚有较大提升空间。国内虽已涌现若干细分领域的优秀企业,但尚未形成科研服务综合服务商。这为已搭建优秀团队、构建了可持续发展的业务模式的吉凯基因留下快速发展机会。
展望未来,吉凯基因的目标是,成为上海具有引领性和代表性的以基因功能研究服务、疾病相关基因检测服务和产品开发、基因修饰细胞免疫治疗技术和产品开发的基因诊疗研发平台为核心业务的高科技企业。
上海形记:“小伞补心洞”造福先心病患
在手术过程中,一把闭合的小伞,静待在细细的特制推送器内,通过血管进入心脏,到达心脏的缺口部位后,这把小伞便轻轻撑开,把心脏的“漏洞”精确地堵住。这把撑开的小伞,将会在日后与心脏融为一体,让患有结构性心脏病的病人终身受用。
“小伞补心洞”的现代医疗科技,让人惊叹科技的神奇。要知道,这把叫做心脏封堵器的“小伞”的来历可不简单,它全身由记忆合金制成,属于高端医疗器械。在90年代初期,中国先天性心脏病器械市场几乎被国外设备垄断,高昂的医疗费用让许多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家庭望而却步。
面对国外垄断,从上海金属研究所退休后,工程师许嘉龙发挥自身在金属材料科学方面的特长创立上海形记,随后许嘉龙开始与秦永文教授合作,开始了技术研发和临床的紧密结合,共同致力于用中国科技力量制造国产的优质医疗器械。终于在2001年,中国首例使用国产封堵器治疗结构性心脏病的手术在长海医院成功完成,打响了上海形记封堵器的声誉,开始了封堵器国产化的第一步。
2008年,乐普医疗正式收购了上海形记。乐普医疗之所以收购上海形记,是源于乐普董事长蒲忠杰先生,与许嘉龙先生的理念高度一致,希望“打造中国自己的民族企业品牌,打破国际垄断,造福中国心脏病医疗事业,让中国老百姓用中国自己的产品,让广大老百姓每个人都用得起高端医疗器械,使受多人受益。”而上海形记在加入乐普医疗后,借助总部的强大支持,迎来了高速发展的阶段。
上海形记从1994年成立至今,一直专注于结构性心脏病相关产品研发、生产及营销。20年中,其产品在国内国际数百家心脏中心获得广泛应用,累积治疗病例超过45000例。经大量临床验证,其治疗的安全性、有效性均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众多先心病患者受益。除了治愈心脏疾病外,上海形记所在的先心领域,也是唯一一块高端医疗器械中,国产产品市场占有率超过90%的产品。上海形记也在乐普医疗的带领下,成为中国高端医疗器械行业中的领跑者。
作为行业的领跑者,上海形记并没有止步于现有产品,不断创新。上海形记副总经理杨永森说:“上海形记虽然只有90余人的规模,但科研人员超过三分之一,每年的研发投入超过10%,并且这种投入幅度还在逐年增加。”
从最初的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房间隔缺损封堵器、室间隔缺损封堵器、圈套器和封堵器介入输送装置等5个系列产品,上海形记逐渐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已有多项国际尖端产品在紧锣密鼓的研发中,部分已经达到临床实验阶段。
据杨永森介绍,纳米膜单铆封堵器,应用了最新的纳米技术,可加速植入后的内皮化,加快愈合恢复,并且减少镍离子析出,从而减少对人体的镍损伤。另外,应用新的编网方式也减少了钢套,减少了占用心腔容积,避免了可能性的损伤。
作为材料科学与临床医学等学科紧密结合的复合型行业,上海形记深知企业的成长也来自于与临床的紧密结合和医生对国产品牌的认可。杨永森说:“唯独在先心领域,上海形记医疗器械打败了进口产品并占有最大的市场份额,而我们能够占据这块市场的原因正是企业的产品质量不断的提高和对临床的紧密结合,因此才得到了广大医生的认可和接受,并真正从科技上关爱患者,减少患者的痛苦。”
加入乐普医疗后,上海形记一直在大力进行技术推广,并投入到普及先心治疗技术的公益事业中,向全国的医生提供专业培训,组织专业学术会议,组织各大专家进行技术研讨及公关,使原来的先心治疗手术覆盖率从原来的几家医院,拓展到全国上百家医院;从原来不到一百名掌握介入技术的医生,到现在有近千人的专业医疗团队。
乐普医疗在北京阜外医院、湖南湘雅二院、福建协和医院等多家大型医院设立“乐普学院”培训中心,对医生进行先心介入技术的培训指导,让更多医生熟练地掌握先心介入技术,为中国先心病的治疗事业贡献出一份力量;开展此项业务的国内仅乐普一家。
今年,上海形记很荣幸的获邀参与了封堵器行业国家标准制定及上海市药监局生产风险控制项目的起草工作。
“我们不仅希望能用自己的科技力量,造福先心事业,造福中国的先心病患者,而且致力于输出完整的技术、产品和服务,并推动整个行业的进步和发展。”
面临互联网大数据时代,上海形记再次看到移动互联网所带来的新的机遇。上海形记在保持原有传统制造业优势的同时,也在积极寻求与互联网相结合的时代转型。公司先后推出的多款术后康复APP软件,如“先心管家”,就是专注于先心病手术患者术后治疗跟踪的移动医疗APP。
谈及涉足移动互联网医疗的初衷,杨永森表示,长期以来医疗器械领域的企业只是关注产品的销售,并没有充分关注产品的后续使用,而我们不仅为患者提供安全可靠的产品、不仅向医生培训技术,更向使用了我们产品的患者提供术后服务及持续的支持,并为患者和医生提供沟通平台。“我们相信,单纯地盈利并不是目的,成为一家造福民众、引领先心治疗事业的优秀民族企业,才是我们真正的责任。”
发表评论
Copyright © 2006-2019 上海市浦东新区周浦镇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