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军易得,一将难求。音乐界培养一名指挥,可能比建一支乐团更难。普通人或许想不到,国内指挥教学的传统模式是靠两台钢琴来模拟整支乐团,因为没有乐队可供学生指挥。前天晚上,上海音乐厅却上演了一场“未来指挥家五周年精选”专场音乐会,8名上海音乐学院指挥系大学生轮番走上台,执棒指挥70人左右的上海歌剧院交响乐团。这样的培养模式,国内独有、世界少见。
首次登台紧张到腿抖
从芬兰第二国歌《芬兰颂》,到贝多芬《第六交响曲》,再到著名小提琴演奏家陶乐的独奏华章,指挥系学子面对名曲名家,毫不怯场,一气呵成。
这已不是他们首次登台。参演学生均优中选优,获选比例是8比1。“好苗子”不放过任何一次演出机会,就拿研三学生薛源来说,几年前,他就实现与上海歌剧院交响乐团的首次合作,他至今记得当时自己紧张到腿抖。如今,薛源已在第二届国际中乐指挥大赛中斩获金奖,以及最受乐团喜爱奖,正计划赴维也纳深造。比起其他申请者,他给对方的入学材料是指挥真实音乐会的影音碟片。
“双钢琴”如纸上谈兵
陈燮阳、张国勇、汤沐海、谭利华、余隆、阎惠昌、叶聪……一段时间内,中国各大音乐团体的音乐总监、首席指挥几乎全部来自上音指挥系,这个上世纪50年代建立的院系曾被誉为“中国指挥家的摇篮”。
然而,连上海歌剧院原院长、著名指挥家张国勇也承认,自己毕业留校后才有了真正的“第一场指挥”。在这个很特殊的音乐专业,入行前十年极为艰难,新指挥往往是打下手,比如主指挥不在台上时,才能上场一展身手。
多年来,全国各地音乐院校指挥专业的教学培养都是在教室里完成的。一名老师手把手地教,另两名老师各弹一部钢琴,以“双钢琴”模拟乐团不同音区。“想象一下,这里是圆号,那里是长笛……”指挥教师就这样引导学生想象面对整个交响乐团。可说到底,他们眼前的还是钢琴,有点纸上谈兵。
上音艺术处处长陈明说,一个指挥不仅需要了解所有乐器,还需要有领导气质与掌控能力。尽管这种“3对1”已堪称精品教育,但指挥系学生还是难以获得指挥实践机会。
培养将帅之才得靠实战
培育将帅之才,必须让他们尽早“有仗可打”。为了每年18名左右的指挥系学生,学校不惜代价邀请各种乐团、租用场所,搭起“指挥实习”舞台,并得到上海文教结合工程资助。
五年来,他们以这种方式举办了30多场未来指挥家系列音乐会,合作乐团包括上海、浙江、青岛、重庆交响乐团以及上海歌剧院合唱团等。差不多每学期一场,每年公演两场。
前晚上台的8名学生指挥中有3名女生,维吾尔族学生卡得丽娅就是其中之一。目前,上音指挥系男女几乎各半。卡得丽娅自信地说:“指挥家不是按照男生或女生来培养的。”
发表评论
Copyright © 2006-2019 上海市浦东新区周浦镇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