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智汇家园! 请登录 免费注册 购物车 联系客服 021-20783378 签到

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资讯详情

17位影院美工重操旧业手绘抗战 电影海报,昨在普陀区图书馆展出   “海报画得好, 观众就更多”

来自:新闻晨报作者:李晓明浏览603次2015-06-10 08:40

  《地道战》、《地雷战》、《野火春风斗古城》……昨天,一张张栩栩如生的抗战老电影手绘海报在普陀区图书馆2楼展览厅展出,这批海报由一群年事已高的昔日影院美工创作。

  70多岁的郭顺智,在电影海报战线上足足奋斗了40年,创造了近3000幅作品,被圈内人士称为“手绘电影海报终结者”,其手绘的《黄河绝恋》、《闪闪的红星》、《南京大屠杀》等电影的海报已成为经典。他向记者讲述了影院美工背后的故事。

  入行:

  刚开始主要是临摹

  “我从1959年就开始接触电影海报,那时候我才20岁。”郭顺智告诉记者,当时因为自己喜欢画画、喜欢电影,所以毛遂自荐进了一家刚刚落成的电影院,那时候的工资才9角钱一天,但自己已经很满足。

  “那时候,每家电影院都有自己的美工,每家影院都把自己的美工当成宝贝,我们同行之间也暗暗较劲。”郭顺智说,比如《地道战》上映,大多数影院都会创作海报,海报贴出后看的人也是人满为患,不仅有普通观众,还有美工同行。大家也要相互比拼,相互学习。“那时候谁家的海报画得好,观众都更愿意上谁家去看电影。”自然,票房也就更高。

  作为海报创作者的美工,实际上也是一个特殊历史条件下出现的特殊工种。郭顺智介绍,在西方,影院门口张贴的海报都是印刷品,不是人工画的。而当时受到国力和技术制约,加上西方一些国家的封锁,国内的电影院海报就主要靠人工手绘。“电影上映前要搞一下宣传,宣传主要通过海报,就让影院里能写会画的工作人员出手画一画。”这些负责画海报的工作人员,就发展成为了专职美工。

  所以,大多数影院美工并不是科班出身,而是半路出家,有些甚至开始都不会任何绘画技术。“有点赶鸭子上架的意思,只能硬着头皮上。”郭顺智告诉记者,最开始他主要是慢慢临摹别人的画,临摹了差不多两三个月的时间,开始动手创作。

  实际上,影院美工和画家之间,有着解不开的因缘。“最开始,手绘海报是请画家画的,后来,美工大多变成了画家。”郭顺智向记者介绍,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电影海报刚刚兴起之时,曾邀请美术界知名画家为新片设计并手绘海报,如程十发、黄胄、徐达都曾留下作品,而后来的影院美工则在不断的磨练之中,充实和完善了自己的绘画和创作艺术,成为了画家。“知名画家张元教授,当时就是影院美工,还有军旅画家杨克山,也画了不少优秀电影海报。”

  成长:

  常构思数天几易其稿

  肩负绘制电影海报重任的美工,优先看电影成为他们的“福利”。每个人都会有一张“试片证”,能够在电影上映前半个月或一个月就能先睹为快,为创作海报进行预热。

  “当时,一部电影上映前,最先拿到排片表的就是我们影院美工。”郭顺智回忆说,当时他每周二去大光明影院看两部故事片,然后周五再去红旗影院看三四部纪录片,看完后回家创作。“先看剧本,再看无声的片子,然后在电影正式上映前创作出海报。”

  郭顺智介绍,自己创作一幅海报,光构思就要好几天甚至半个月,然后不断地修改,为了达到最佳效果甚至十易其稿。如《南京大屠杀》,采用废墟和骷髅做底色,画面主体则是一个系着红丝巾正在挣扎的女子,并作旁白“囚笼外自由在召唤、废墟下生命在潜行”,整个画面让人印象深刻。

  郭顺智从业40年,创作海报作品近3000幅,其中绝大部分未能保存下来。庆幸的是,在郭顺智家中,还保留着近70张之前创作的海报,其中近一半都是抗战题材。记者在他家中看到,郭老专门用一间房间来存放他的海报作品,最老的一张海报距今已有53年,这些都成了他无比珍贵的个人“财产”。

  辉煌:

  制片厂来沪指名求教

  “手绘电影海报发祥于上海,经过一代上海美工的努力,最终在全国形成领头羊效应。”见证了上海手绘电影海报历史全过程的郭顺智语言间禁不住自豪。

  郭顺智表示,手绘电影海报在上海的繁荣发展主要得益于上海的影院资源和美工人才,几乎每个区都有大大小小的电影院,每个影院都有自己的美工。在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的鼎盛时期,上海共有两三百名影院美工,在相互竞争和学习中水平不断上升。

  郭顺智记得,当时上海电影公司经常组织美工活动,定期开会探讨业务,一起外出写生。有资格参加电影宣传画创作展的美工画师,还能得到“特殊奖励”——到国内偏远景区写生。

  从1977年开始,上海还专门举办了上海电影海报创作展,当时的市电影局长张骏祥称赞其“比电影还要好看”。“而在海报展期间,观众更是里三层外三层,展出一周也撤不下来。当时画展比较少,海报展就成了最大的艺术展。”

  上海影院美工的绘画水平,甚至得到外地影院的青睐。郭顺智告诉记者,当时北京电影院专门向上海美工“约稿”,然后送北京再印发全国。还有潇湘电影制片厂导演胡冰,专程赶到上海搬救兵,找到他为新片设计海报,最终携稿满意而归。

  绝唱:

  有人重走抗战路找灵感

  昨日,17位昔日影院美工,在普陀区图书馆再次相聚。他们大多两鬓斑白,年龄最大的已经89岁高龄,最小的也有近60岁,他们是上海最后一代美工。在抗战胜利70周年之际,他们再次拿起手中的笔围绕抗战电影进行创作,这也将成为他们之间的最后一次“比拼”。

  重画抗战海报的念头,来自于两年前的一次圈内友人聚会,当时有人提议,在抗战胜利70周年时,组织一场手绘电影海报展。很快17名画师决定参展。老美工都对作品进行了认真挑选,最终选出《七七事变》、《地道战》、《血战台儿庄》、《东京审判》 等30部最具代表性的抗战影片进行了创作。许多老电影找不到电脑版,他们跑了许多图书馆和影音店,购买碟片,看了一遍又一遍。为了寻找创作灵感、留下文字和照片素材,有的老美工还不顾年迈的身体,跨越几个省重走抗战路。

  昨天开幕的巡展分为两部分——抗日电影海报展和抗战主题美术作品展两个部分。展出的50余幅作品中,除30幅手绘经典抗日战争电影海报作品外,还有水粉画、油画、国画、连环画等抗战主题作品。今年,展览将在普陀区图书馆、沪西工人文化宫、上海图书馆等多处巡回展出。

  “可惜的是,现在已经没有人来学习创作手绘海报,这项技艺终将面临失传。”郭顺智花了近一年的时间,将家中还藏着的近70张旧海报进行了修复、装裱,他打算用这些珍贵的旧海报举办个人巡展,让更多的人能够看到手绘电影海报的风采,并记录那段历史。

  他还要将近半个世纪的上海手绘电影海报变迁历程,写成回忆,名字就叫“绝唱”。

  [相关新闻]

  《义勇军进行曲》首版唱片昨公开展示

  昨天是“国际档案日”,入选“第二批上海市档案文献遗产”的珍贵档案在上海市档案馆外滩馆公开展示,其中最珍贵的莫过于首版《义勇军进行曲》唱片及最早的《义勇军进行曲》英文版唱片。

  《义勇军进行曲》是1935年由上海电通影片公司拍摄的电影《风云儿女》的主题歌,新中国成立后,它成为代国歌、国歌。1935年5月9日,时任上海百代唱片公司音乐部主任的任光,为电通公司合唱队演唱的《义勇军进行曲》灌制唱片。唱片上的录音后被转录到影片《风云儿女》胶片上。

  1941年,宗教界爱国人士、社会活动家刘良模与美国著名黑人歌唱家保罗·罗伯逊在美国将中国的抗战歌曲灌制成《起来:新中国之歌》唱片。其中第一首就是罗伯逊用中英文演唱的、以《起来》为名的《义勇军进行曲》。

  此外,上海市档案馆还藏有两次淞沪抗战照片(含少量明信片)共计1423张。这些照片揭露了侵华日军的暴行,展示了中国军人的英勇气概。


上一篇:公益坊”要拆?居民叹拆了太可惜   虹口文史馆:“三普点”身份非挂牌文保单位,已暂停拆除等评估后再决定是否保留 下一篇:他们大摇大摆拿走铁路旅客免费水   虹桥站和上海站不少持票旅客领不到赠水,部分站内人员却整箱取用

发表评论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