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骑楼,就是在建筑物一楼临街部分打通为行人走廊,上方的二楼楼层状如“骑”在一楼之上。骑楼的由来,有说中国古已有之,系传统“不见天街”的变形;有说乃洋人东来,不适应热带气候,为求凉爽,在洋楼前加盖一层“廊房”,随着洋势力扩张,便在南亚、东南亚、华南遍地开花。
原名法大马路的金陵东路,由从闽广迁来的许多广东籍居民聚居于此,并修建起广东骑楼式建筑。这种骑楼既能挡雨又能避阳。据记载,这些骑楼于1912年至1929年陆续兴建。可以说,上海“骑楼”是南洋文化的一种传承。
记者 邵丽蓉
晨报讯 近日,由晨报刊发的《骑楼的吟唱:把辉煌、破旧还有一种生活带向历史》 稿件引起社会高度关注。一时间,关于金陵东路骑楼建筑究竟会不会拆的问题成了社会各界热议的话题。近日,黄浦区政府积极给出回应:金陵东路正申报市级风貌保护道路推荐名录,骑楼风貌也一定会被保留下来。
昨日中午,记者再次来到位于江西南路、紫金路路段的金陵东路,只见一眼望不到头的一长排骑楼沿街毗连,形成独特的一道街面风景线。走近骑楼,墙壁上被打上了偌大的红字——“拆”。底层的茶叶店、鞋店也贴出了“拆迁特价”、“清仓特卖”的广告。楼上的住客大多已经搬离,门窗也被封死。一位住户说,这两个月就要搬走。
“上海有这样特色的街就唯一一条,是广州和香港的建筑风格。虽然已经很旧了,但是很有特色。”一位老上海爷叔边说边指着介绍,这排骑马楼保存完好,墙壁上的立柱、廊檐雕花、红色的窗格,都保留着浓浓的南国风韵。“这是老上海的特色,拆掉太可惜,如果这些历史建筑都拆了,就再也找不回老上海味道了。”
说话间,路边几个背包客拿着照相机不停地摆弄姿势,寻找最合适的镜头。他们说,听说这里要拆了,特地过来拍张照留作纪念。
对于公众的担忧,黄浦区政府昨日下午给出明确的回应:骑楼不会拆,它独特的风貌一定会被保留下来。
黄浦区住房保障和房屋管理局局长洪继梁介绍说,金陵路的骑楼特色街是目前本市具有一定规模、且保留得比较完整的历史建筑。去年为了配合轨道交通14号线豫园站的建设,骑楼从9月份开始实施征收,动迁工作涉及到三个街坊,包括1600多户居民和90多家单位。目前签约率已超过93%,1400多户居民完成搬迁,预计这项工作将于今年底完成。“尽管是市政工程,但我们在收尾阶段对骑楼沿线采取了封堵的方法,为的就是充分保护好骑楼建筑。下一步,政府会结合站点建设和周围商业建设做出研究方案,保证它被完好保留。”
黄浦区规划和土地管理局副局长张莉进一步表示,黄浦区拥有200多处文保单位、200多处优秀建筑,还有四片优秀风貌保护区。一直以来,都十分重视历史优秀建筑的保护,且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也在积极探索保留保护工作。比如思南公馆以修旧如旧的方式被完整地保留开发,外滩源、老码头的建筑本体和建筑风貌也很好地进行了保留利用。“骑楼的独特建筑风貌,也承载着上海发展的记忆,作为历史文脉传承,也必须得到保护保留。而有了之前的经验,我们有责任也有信心做好保留传承,提升整个金陵路街区的品质。”
张莉透露,骑楼的保护传承也有一定的难度。由于居民密度很高,使得建筑被过度使用,如果使用功能不调整的话,对老建筑的破坏性也是很大的。目前,金陵东路虽然未列入文保单位和优秀历史建筑名单,但已申请纳入上海市风貌保护道路推荐名录,未来它的传承发展,将听取公众和专家意见,探索一条既保留风貌特色机理,又符合城市更新需求的办法。
发表评论
Copyright © 2006-2019 上海市浦东新区周浦镇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