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家住徐汇的八旬老人李福康,带着其珍藏的跨越七十年历史沧桑的42封家信,在康健街道的家庭档案座谈会上聊起了“42封家书念表舅”的感人故事。目前,这42封家信已被徐汇区档案馆收录珍藏。
亲人遇害,改名“伍一”救国
昨日,记者来到位于浦北路的李福康家,看到了这42封家信的原件,一封封均用清秀俊丽的行楷写于稿笺上,篇幅虽然不长,但字里行间满是对晚辈的殷切希望与鼓励。
“我的表舅,1940年参加了上海的共产党地下组织,两年后奔赴抗日武装根据地,在抗战期间以及之后新中国成立的数十年,给我写来了42封家书,他的革命信念支撑着我走过战乱、文革,成为我人生的指路明灯……”85岁的李福康,至今仍念念不忘的就是表舅伍一抗战时期写给他的家信。
伍一原名姜武贤,1922年出生,1935年在上海拉都路(今襄阳南路)的一家木材行当学徒。虽说是表舅,但只比李福康大8岁,且是他儿时最好的玩伴。据李福康回忆,1937年,他还是个不到10岁的孩童,表舅也不过是一个15岁的少年,但身处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之乱世,两人在一起每每谈及国内战争、国际形势,都无比焦虑与迷茫。
一次偶然的家庭变故让姜武贤走上了抗日救国之路。1937年的一天,同在木材行做伙计的姜武贤大哥,在收账途中无辜遭遇日军围捕,身中17刀而亡。噩耗传来,姜武贤把自己关在家里,号啕大哭了三天。怀着国仇家恨,他从此改名“伍一”,立志抗日救国。
珍藏家书多年几乎背得出
1940年8月13日,伍一为李福康寄出了第一封家信。李福康感言,当时表舅已加入了地下党,投入抗日的工作。“那时我年仅10岁,收到来信后,并不能完全读懂表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家仇国恨。后来多次复读,才感到表舅投身革命的毅然决然。”
在抗战期间,以及之后新中国成立的十几年间,表舅伍一给李福康写下了42封家书,其中8封写于抗战时期。李福康将这些家书完好地保留下来,珍藏至今已有70多年。
虽然没有像表舅那样参加革命,但这一封封诚挚的家书,让李福康感觉如同来到前线,看到了表舅身临战场、浴血奋战的一幕幕场景。
说起书信内容,李福康几乎都能背下来。他还记得在一封信中,表舅说他参与策反顽军的工作,不幸被对方捕获,受到了长达一个月的残酷虐行,直到新四军营救部队赶到时,他已被虐打得奄奄一息。“看到这些经历,我心中十分悲痛。也是由于多年战斗埋下的伤患,表舅于1999年在杭州离世,当年77岁。”
说起表舅的戎马生涯,李福康自豪地说,表舅一生参加过大小几十次战役,有淮海战役、渡江战役、解放上海的战役、抗美援朝等;期间担任过指导员、陆军第二十军政治部干部处处长等,1962年被授予中校军衔。
家信被视若人生指路明灯
为了掩饰身份,伍一在上海参加地下党后日子过得异常艰苦。即便如此,他依旧对远在家乡的外甥牵肠挂肚。“表舅即使再忙,一有机会就会给我写信,哪怕只字片语鼓励的话,也能给我带来无比的勇气。”李福康告诉记者,表舅的书信中,大抵内容是教他好好读书、学习,树立远大的理想。
翻阅多封家信,每篇都有表舅对外甥的谆谆教导:“面对于文字学识,多多的用功,思想要敏捷,对于时代多的认识,科学不妨研究,那是我所唯一的希望你知道的。”“我虽不在你身边,但也请你以‘我为什么弃学从商’、‘我的前途’为题作文两篇,希望你按时完成。”
当时,李福康家境贫困,兄妹多人被分散到亲戚家中寄养,也曾迫于生计,中途缀学,到木材行做学徒,饱受生活之苦。“只要我有了过不去的坎儿,或者遇到了人生抉择的关键时刻,我都会拿出表舅的书信来看,读着读着,我就有了勇气和信心,明确了前行的方向。”
也因此,与一般的家信相比,李福康将表舅的家信视若珍宝。70年间虽然经历了战乱以及数次搬家,他始终贴身带着表舅的书信,将它们完整地保留了下来。
展现时代变迁具收藏价值
如今,42封家信、表舅伍一生平简介、战争年代表舅的三张照片,以及李福康自制的附于每封家信前的背景介绍,都捐献给了徐汇区档案馆珍藏。
上海师范大学教授、抗战史专家苏智良认为,这套书信,从家庭史的角度展现时代变迁,具有收藏价值。它一方面展现了抗战这一特殊历史时期革命军人的家国情仇,另一方面也是档案记录的良好补充资料。此外,近代的书信书写格式及语言,也是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宝贵财富。
发表评论
Copyright © 2006-2019 上海市浦东新区周浦镇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