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位主人公亲身经历,近200张图片及13件史料复制品参展。当地时间4月20日晚6时,“犹太难民与上海”展览在澳大利亚悉尼中国文化中心开展。展览现场,许多二战时期逃到上海的犹太难民,在看到当年自己居住的房屋图片时激动不已。原白马咖啡馆主人儿子也意外现身,还提供了大量咖啡馆室内室外的照片,这将为正在复建的白马咖啡馆提供重要史料依据。
96岁前难民坐轮椅观展
黑白老照片、发黄的信纸和明信片、盖着老上海印章的居住证……展览取材于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的馆藏,由逃亡上海、难民生活、隔都岁月、邻里情深、重启风帆、难忘历史六个部分组成,配以22位主人公亲身经历,近200张图片及13件史料复制品,详实地反映了二战时期约两万欧洲犹太难民为躲避纳粹德国的迫害和屠杀逃到上海、在上海人民帮助下度过难关得以幸存的故事。
尽管当天悉尼狂风暴雨,几十年来少见,政府一度呼吁市民不要出门,但在悉尼中国文化中心早已挤满了从各地前来观展的原犹太难民和难民亲属。许多八九十岁高龄、曾在上海避难的犹太老人不顾年事已高来到现场。一位96岁的前难民因为腿脚不便不能行走,也执意坐着轮椅来参加展览开幕式,甚至有犹太难民在展览的照片中认出了自己,在观看视频资料时,也不停地抹着眼泪。一些在上海生活过的犹太人还能说一口流利的上海话,一位老太太竖起大拇指对工作人员说:“上海小姑娘顶顶漂亮。”
原上海犹太难民代表Fred Antman深情回忆起在上海度过的童年岁月,对在那段黑暗岁月中向他们敞开生命之门的中国人民表 达 了 敬 意 与 感 谢。Fred Antman 说,是战争与和平之思考,是人性善与美的追求。这是一个关于爱与包容的展览,为了让世界了解这件事,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承担了在世界范围内传播这段历史的使命。犹太难民后裔Martine Brieger向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捐赠了20件实物史料。她说,这些史料对上海很重要,该让它们回家了。
白马咖啡馆正在复建
从1933年至1941年,上海收留了从欧洲逃到中国的大批犹太难民。在被划为“无家可归的难民居住特区”的上海提篮桥地区,1.8万多名犹太难民和当地居民共同生活。尽管当时生活条件十分艰苦,但大多数犹太难民都活了下来。这被大屠杀历史学家戴维·克兰茨勒称为“上海奇迹”。
让主办方没有想到的是,在沪避难期间经营白马咖啡馆的莫斯伯格(Mosberg)家族成员也看到消息来到开幕式现场。1939年,来沪避难的Rudolf Mosberg夫妇在虹口区开了白马咖啡馆,持续经营了5年,深受难民欢迎。他们的儿子Kurt Mosberg就是在白马咖啡馆邂逅了爱情,并在这里组成家庭,生下儿子Ron Klinger。今年96岁的Kurt Mosberg先生和儿子Ron Klinger向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馆长提供了白马咖啡馆当年的一些资料。
“白马咖啡馆因为长阳路拓宽工程被拆除了,目前正在复建,照片上白马咖啡馆的室内室外装饰都非常清晰,包括窗帘的款式、颜色,星形的椅子,这些照片都对正在建设中的白马咖啡馆起到非常好的参考作用。”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高级顾问廖光军告诉记者。
展览背后
纪念馆多年与原犹太难民保持联系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携手悉尼中国文化中心和悉尼大学孔子学院,特别策划了“犹太难民与上海”展览到澳大利亚悉尼展出。
“早在2006年,虹口区就组织过一些上海犹太难民寻根活动,那时来了很多二战期间犹太难民,此后纪念馆就一直与原犹太难民保持非常好的联系。”廖光军说,为了让更多的犹太人知道这次展览,他们事先邮件群发了邀请函,还在悉尼先驱报和澳大利亚的犹太人报纸刊登了相关内容,此后不断有原犹太难民和他们联系,有的讲述自己的故事,有的表示今后要保持联系。他们希望通过这次展览,不仅是收集更多实物,还希望大家不要忘记这段历史。
据悉,该展在悉尼展出时间为4月21日至5月6日,随后将于8月移至墨尔本犹太大屠杀中心展出。
发表评论
Copyright © 2006-2019 上海市浦东新区周浦镇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