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头一
长阳路1389弄,一条约250米的弄堂,停满了小轿车、助动车,弄堂深处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学校,也有小区。下午学校放学、单位下班,车流、人流一时齐聚,水泄不通,行人与车辆擦肩而过,险象环生。
镜头二
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的病人,急得嚷嚷:“你们怎么搞的,开个药这么麻烦,药一会儿说有、一会儿说没有。”医生只好说:“再等等,马上就有了。”帮忙维持秩序的居委干部,过来解围:不要吵了,送药车堵在弄堂口进不来呢,医院门卫已经跑到前面指挥交通去了。
镜头三
平凉公园门口,一段50米的道路,内有公园、街道社区文化和事务受理中心和敬老院。早上,路边乱设摊、乱停车,把这段路堵得严严实实。进公园锻炼、到事务受理中心办事,都要穿行在这些摊位和汽车中间,一不小心就会踩到地上的垃圾,游客和办事的居民还可能产生对冲。
在上海,有一类没有路名的狭窄道路,因为不是市政道路不归口市政部门管辖,往往是周边企事业单位和小区共同使用,但因不在小区内部又无法纳入小区物业管理范围,这些弄堂路一般被称为街坊道路。街坊道路原则上是谁使用谁负责,但实际操作中,谁都在使用谁都不负责。这样的道路常常陷入管理的真空:路面坑洼,没路名、乱停车、脏乱差,让周边生活的居民怨声载道。这个管理难题怎么破?
杨浦区大桥街道最近结合去年市委“一号课题”的要求,梳理了四条这类“街坊道路”,以社区共治的方式探索开展街坊道路整治,为居民解决行路难题,让以上镜头成为“过去式”。
救护车开不进来,
那真是要命
街坊道路由来已久,但以往矛盾并不那么突出。长眉小区原居委会主任王妙琴告诉记者,长阳路1389弄是由长阳路进入小区的必经之路,以前这里的社区单位只有杨浦小学分校和一个卫生防疫站,进出的人并不多,车也没有现在多。后来这里的社区单位多了起来,大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杨浦区妇幼保健院、杨浦区医学会等社会单位陆续入驻。居民家里私家车也多了,占道停车的问题越来越突出。“我们居委干部就像 ‘交警’,高峰时段都要在弄堂里值班,但也只能勉强维持秩序,行人磕磕碰碰,助动车撞到人,都是常有的事。我们最担心的就是救护车开不进来,那真是要命的。”
社区单位也深受其苦。杨浦小学分校校长马燕婷说,以前最担心就是上班迟到,这段250米的路,有时10分钟都开不进来。“小孩子出入就更不放心了,要排好队等家长来接,才能出校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则担心他们即将开张的舒缓病房,届时病人和家属都会增加。
有些道路原来有路名,但因为是断头路,多年来就被居民和单位当做了停车场,比如长阳路北侧的宁武路、平凉公园对面的良厢路(现已没有路名),周边有小区,还有敬老院等社区单位,乱停车导致消防通道堵塞、居民进出不便。
另一类街坊道路则是在工程改造过程中产生的。平凉公园门口的无主道路,原本属于公园,但由于敬老院、社区文化中心和事务受理中心的存在,公园的大门往后缩进了50米,这段道路不能封闭,造成了乱停车、乱设摊现象。
协商共治,资源共享
车多、人多,久而久之,路面破损严重。“也不是没修过,因为没人管,修了没多久又坏了。”长眉居民区书记张大康说。
大桥街道相关负责人介绍,虽然街坊道路周边单位、小区众多,街道的沟通协调工作也做了多次,但哪家都不想、也没办法全揽下道路的整治和管理责任。
如何破除安全隐患还路于民?去年10月,大桥街道牵头实施四条路段的整治,并召集相关社区单位一起想办法,“义务共担、资源共享”。
协调会上,街道提出,光修路整治不行,还要有人来管,否则陷入“整治回潮、再整治又回潮”的怪圈。街道大致算了一笔账,如果在每条街坊道路门口设一个岗亭,管理车辆出入,四条路至少8个人,按每人每月用工成本5000元计,一年就需花费将近50万元。如果能共享社区单位的资源,就可以节省不少费用。“怎么整改?”、“改建后怎么分工合作?”几次协调之后,社区单位也都各自有了“谱”,认领了相关任务。
以长阳路1389弄为例,大家协商决定:前期道路维修、路面铺设、监控、岗亭、升降杆、绿化等硬件完善由街道出资落实,聘请专业保安公司进行后续管理。后续管理费用由街道和社区卫生中心共同出资,道路的保洁、灯光的提供等由小学、卫生中心、居委会对应管理的区段实现共治。
“我们原来就聘请了保洁工,现在只是增加了校门外的一块保洁区域,对于学校来说,并不难做到。”马燕婷说,现在学校外面灯光、绿化做得漂亮了,弄堂口还由街道协调安装了学校的铭牌,实在是多赢之举。
小区居民也很高兴:这条弄堂终于不再黑漆漆了。王妙琴说,以前这里没有路灯,夜里不敢走路。现在好了,安装了景观灯,电是学校、医院等单位提供的。居民走在路上,觉得安全又美观。
自去年11月1日正式启动门岗后,乱停车现象也基本消除了。“我们原来担心居民停车不方便了会吵起来,哪知道居民跟我们说,‘要坚持下去才好’。”王妙琴用“立竿见影”来形容整治效果。她觉得,这是前期告知、听证的程序做得好,居民都理解和接受了。并且,为了缓解停车难的问题,街道协调了附近一处停车场给居民和单位员工停车,补贴了部分停车费,“多走几步路、就有固定停车位”,客观上起到了分流的效果。
探索三种共治模式
最近,平凉公园对面良厢路段的硬件整治已进入收尾阶段。记者在现场看到,停车位已经画好,摄像头也安装完毕。平凉公园门口的50米道路,升降杆、地桩等也在安装中。
马上,这里将有一家有资质的车辆管理企业入驻,帮助管理停车。街道在前期走访了附近居民,就这条断头路的管理问题征求了居民意见。
在整治过程中,街道摸索出一些经验。他们认为,以社区共治的形式管理街坊道路,需要根据社区单位的不同类型、特点和资源。在大桥街道整治的四条道路上,治理模式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
一类是“共同出资出力型”。街坊道路周边的社区事业单位、公益服务单位多,有一些保洁、保安等资源可以共享。在这种情况下,由街道牵头,街道和周边单位出资、出力共同参与街坊道路治理。
另一类是“协管微利型”。利用现有或引入管理企业,达到“有人管”的状态。良厢路即属于这种情况,200米的断头路在街道牵头下,协调区建交委办理了临时停车点手续、引入管理公司,在保证道路有序、通畅前提下,为周边小区和附近办事居民提供停车服务。“根据停车位收费和管理成本测算,企业基本达到微利。”街道相关负责人说。在长阳路北侧的宁武路也基本实行这种模式。200米的断头路周边有敬老院、白领公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分设的服务点等。在这里,街道前期对道路进行了维修、设置隔离栏、补种绿化。白领公寓的物业管理公司则将门岗前移至路口,协助管理车辆通行,这段路上划定的十来个停车位,收费交给该物业公司,以达到收支平衡。
最后一类是“条块结合型”。以平凉公园门口无主道路为例,这段50米道路涉及公园、街道社区文化中心、事务受理中心和敬老院,主管单位有市容绿化部门和街道。“路是公园的,但大家都在使用,这几家单位一起管比较合适。”街道相关负责人说。于是,几家单位一合计,白天公园开门的时候由公园门岗管理,晚上由街道两个中心和敬老院管理。现在,街道在这里设了隔离红白杆,区绿化管理署设了升降电子地桩,预计这些设备将在5月1日正式投入使用。
发表评论
Copyright © 2006-2019 上海市浦东新区周浦镇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