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前举行的2015年全市人才工作推进会上,上海市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公布了一项新的人才计划——青年英才开发计划,该计划将每年遴选100名左右管理、专技、创业等领域的青年人才进行培养开发。到2020年,打造一支600人左右的高素质青年英才队伍。
上海的人才金字塔,又多了一个梯队。青年英才开发计划将与国家级的“百人计划”、“千人计划”、“万人计划”、“973项目首席科学家”、“长江学者”;上海的“千人计划”、“曙光学者”、“东方学者”、“领军人才”等人才计划共同构筑上海人才发展的“天梯”。
“天梯”之上,不同层级和领域的人才各得其所,为上海的建设和发展发挥着作用。有志于“择天下英才而用之”的上海,潜心研究人才资源的社会效能和发展规律,提升人才服务投放的精准度和到达率,确保为城市发展提供坚强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
每个年龄段都有对应的人才计划
每个年龄段的人才,都可找到对应的人才培养和支持计划。
30岁以下有“晨光计划”、35岁以下有“启明星计划”和“青年英才”、40岁以下有“曙光学者”、45岁以下有“东方学者”、50岁以下有“领军人才”、55岁以下还有“科技精英”……这些计划与国家级的“百人计划”、“千人计划”、“万人计划”、“973项目首席科学家”、“长江学者”等互为叠加,构成上海的“人才雁阵”。
上海目前有“两院”院士165名、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140人次、“长江学者”201人、中央“千人计划”专家626人、上海“千人计划”专家557人、“领军人才”1070人。这样的人才雁阵领衔者阵容,在国内屈指可数。上海建设“四个中心”和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过程中,人才作为核心资源的作用无可替代。
以11年前推出的“浦江人才计划”为例,这是上海为解决人才创新创业初期遭遇的资金问题而制定的计划,资助新近回国来沪工作和创业的海外留学人员及团队。截至2014年10月中旬,浦江人才计划累计资助2502位留学回国人员,资助总额近4.5亿元。来自美、日、德、英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受助者,在基础前沿研究、高新技术攻关、高科技产品开发等环节各有建树。根据第三方机构的评估,浦江人才计划的放大效应为4.5倍。浦江人才计划的项目承担者,有1人入选中国科学院院士、31人当选国家“973”计划和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首席科学家、106人当选中央“千人计划”专家、72人被评为国家杰出青年、61人当选上海“千人计划”专家。
高端人才吸附创业资本和创业团队
2008年起,中央开展“千人计划”申报工作,2011年起,上海开展上海“千人计划”申报工作。2012年,上海市委组织部、张江产业研究院和浦东产业经济研究院组成联合调研组,对在沪中央和上海“千人计划”企业进行为期6个月的调研,调研围绕入选中央和上海“千人计划”的71名创业人才和4名创新人才进行,涉及72家企业。
调研对象到上海创业平均5年,所创办企业多已步入成长期。沪上高科技园区的创业成功率不过5%到10%,而受访对象的创业生存率高达100%。调研认为,这首先归功于高层次人才对创业资本和创业团队的强大吸附力。72家企业在第一轮融资中共吸引股权投资超过52亿元,平均每家企业吸引7200多万元;研发人才总人数8990人,占企业总人数的63%,硕博以上人数占企业总人数的18%。
2014年5月,上海市人才办对中央和上海“千人计划”专家的创新成果进行调研。调研持续半年,全面梳理了“千人计划”人才的经济和社会价值。
调研对象涉及中央“千人计划”和上海“千人计划”专家共765人,近八成来自九个上海市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的重点领域。专家共发表论文和专著1634篇(部),超过七成的论文发表在SCI期刊索引目录收录的学术期刊上;承担各类课题项目682项,纵向科研课题429项,55.94%的纵向科研课题为国家级课题;专家作为主要参与者建设的重点实验室共85个,近八成属于国家或国家部委级别的重点实验室;专家作为主要负责人参与建设的重点学科共35个,近八成属于国家或者省级的重点学科。
对98位创业人才的分析显示,创业人才创办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总额为64.52亿元,人均主营业务收入额为0.78亿元,历年企业主营业务收入总额和人均数在总体上呈上升趋势;企业缴纳的税收总额为2.23亿元,人均纳税额为280万元,历年企业纳税总额持续上升;企业获得企业主营业务利润总额为5.66亿元,人均主营业务利润额为700万元。创业人才创办企业共吸纳了6531人就业,近七成(69.79%)员工具有本科及以上的学历。
制定“适销对路”的人才政策
谈及选择上海创业的原因,位列第一的是“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具体包括:人才吸引力强;创新创业氛围好;政策环境和配套服务好,具有系统和稳定的人才政策和产业政策,有国家和上海“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有为“千人计划”人才申报及创新创业服务的专门平台;上下游产业链配套好,特别是集成电路、软件和信息服务、生物医药等优势产业,已经形成国内产业链最完整、配套条件最好的产业集群。
“千人计划”企业,把优化创新创业环境列为核心需求。他们提出的高层次人才创业瓶颈问题包括:外籍高端人才的中国绿卡问题,年轻白领的住房难,子女入学难,中小企业融资难,商务成本高、产业化发展空间受限,外地人才生活成本高和落户难等等。这与2014年人才办的调研结论高度相似。此外,创新人才反映的问题,主要集中于现有科研体制、外籍专家公民待遇、海外人才与本土人才融合等方面。
如何为高端人才制定“适销对路”的人才政策,继续激发和放大人才效应,是上海始终在探索的问题。市人才办表示,2015年的人才工作,将重点围绕完善人才培养开发、评价发现、选拔使用、流动配置、激励保障机制等深入调研,解决人才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提出改革的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
具体的政策上,年内有望实现多个创新,比如创新人才引进政策,争取国家有关部委支持,力争外籍高层次人才申办中国绿卡便利化在上海试点,探索“口岸人才签证”制度;加快建立科技创新人才双向流动机制,完善科研人才兼职兼薪管理政策,鼓励有创新经验的企业家和企业科技人才到本地高校、科研机构兼职;深化职称制度改革,调整部分系列职称评审办法和评审指标体系,争取国家有关部委支持,加大海外执业资格互认力度;建立健全以期权、股权等方式分享利益的长效激励机制,加大股权激励改革力度;探索建立创业投资、天使投资风险补偿制度,鼓励创业投资机构、天使投资机构将资金投向种子期、初创期科技型中小企业等等。
发表评论
Copyright © 2006-2019 上海市浦东新区周浦镇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