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智汇家园! 请登录 免费注册 购物车 联系客服 021-20783378 签到

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资讯详情

城市慢行交通究竟难在哪里?

来自:新民网作者:刘景浏览670次2015-01-30 09:37

  今年上海两会,民建市委旧案重提,建议统筹规划包括自行车道、人行步道、水上交通在内的城市慢交通体系,并纳入十三五规划中。  中国是自行车王国,黄浦江上摆渡的自行车,也曾是上海一道独特的风景。然而时至今日,由于现实中的种种困难,自行车出行愈发式微。那么,慢行交通体系究竟难在哪里?骑车出行有多难?  困难首先来自于交通规划不友好,自行车经常“走投无路”。有些道路非机动车道狭窄,还有的道路干脆就没有非机动车道,例如延安中路多年前就已经没有自行车道。骑车人要么遵守交规绕远,要么违反交规冒险。2014年初,潘石屹在上海市中心体验了一把骑车出行。但是,短短三公里多的路途中,他就遇到6道对骑车“不友好”的路段。  困难还来自于交通管理带来的安全问题。有些道路没有隔离的非机动车道,而是机动车与非机动车混行,而机动车普遍欠缺避让意识,主要靠自行车自己照顾自己;还有的道路,非机动车道上长期停放着汽车,逼得自行车时不时就要上机动车道“轧闹忙”,有时非机动车道上停放的汽车突然开门,还会导致严重车祸  笔者也曾骑车通勤,但最后因为实在不方便而放弃了。总体而言,自行车的实际路权越来越小,选择骑车的人当然越来越少。说到底,这是城市交通定位和规划问题。

  发展慢行交通难在哪里?  中国曾经是自行车王国,时至今日,中国已经是不折不扣的汽车大国。从2009年开始,中国汽车产销量已经连续6年位居世界第一,2014年销售汽车2349万辆,远超美国。汽车拥有量大幅度增长的结果就是,城市不得不把大量道路用于汽车出行,相比之下,自行车产业的话语权微不足道。  慢行交通发展难,还在于政府的管理理念。不少地方政府的管理思路还是政绩型、短期型。真正把绿色出行付诸规划,一来可能带来汽车销售的下降,影响GDP;二来见效慢,因此普遍不受地方政府重视。  慢行交通发展难,还在于中国的文化。国人习惯上把小汽车称为“小轿车”,意思就是现代的轿子,而在中国传统中,轿子是只有达官贵人才能乘坐的。所以小汽车也成了一种彰显身份地位的手段——“不坐车,出门都不好意思和人打招呼”。

  如何真正倡导绿色出行  慢行交通体系,核心就是绿色出行,低碳出行,一来可以健身,二来没有拥堵、停车的烦恼,是一个很有竞争力的出行模式。现在大城市普遍面临汽车尾气污染、交通拥堵、停车位紧张、最后一公里等等环境与交通问题,从不少国际成熟城市的经验来看,慢行交通系统是缓解这些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  鉴于大城市的人口和出行量,即使目前还不可能大规模构筑慢行系统,但是政府要有先行意识,把慢行系统纳入规划并行动起来。首先就是政府转变发展观念,改变“车本位”的思维,从科学、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制定城市规划,而不是简单地从GDP、政绩的角度制定规划。  具体而言,一是拿出魄力,加强绿色出行硬件建设,当前是要让中心城区慢行车道“联通”起来,让慢行出行不再困难。二是因势利导,倡导绿色出行文化,例如鼓励夜骑文化,渐渐带动低碳出行的潮流。当公众慢行需求增加了,再进一步扩建慢行系统也就水到渠成了。  交通发展和社会发展、人的发展一样,都要张弛有度。上海在城市管理方面一直走在前列,2014年推出了首个区级慢行交通系统规划,现在,公众期待一个系统的慢行交通规划,让绿色出行不再困难。


上一篇:阴雨相伴更添寒 未来几天阴雨为主 下一篇:救助飞行队举行开放日活动

发表评论

内容